


24小时内连签三个贸易协议,特朗普又在社交媒体上“炸场”了。7月22日,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发文宣布,已与日本、菲律宾、印尼这三个中国邻国达成“重大贸易共识”,字里行间都透着“赢家”的兴奋——但我翻完协议细节和各方反应,发现这更像一场用“极限施压”堆出来的“纸面胜利”。
从“威胁32%关税”到“19%成交”:特朗普的“减法谈判术”
先看协议本身,与其说是“合作”,不如说是美国单方面的“关税让步换利益”。日本最典型,特朗普此前放话要征25%-30%关税,最后“降到”15%,条件是日本掏5500亿美元投资美国,还要开放汽车、大米市场;菲律宾和印尼更直接,美国收19%关税,两国却对美商品零关税,印尼还得额外买50架波音飞机和195亿美元能源农产品。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三国最初面对的关税威胁都高得离谱——印尼甚至被威胁32%,最后特朗普只“让”了十几个百分点,对方就“妥协”了。这让我想起《华尔街日报》提过的“TACO理论”(特朗普总会退缩),但这次显然反过来了:他先把价码喊到天上去,再“大度”降一点,就让对方觉得“占了便宜”。比如日本首相石破茂刚经历参议院选举失利,国内压力山大,特朗普精准拿捏了这个时间点;菲律宾小马科斯为了军事合作,只能在经济上“割肉”;印尼则想平衡对华关系和美方要求,结果还是被“敲了竹杠”。
协议签完就对华“摊牌”:特朗普的“朋友圈”围猎计划?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的后续动作。前脚刚宣布协议,后脚就放话“可能很快访华”,还撂下狠话:中国要是不停买俄罗斯、伊朗石油,就面临“500%二级关税”。美财长贝森特也跟着吹风,说中美第三轮谈判就谈这个。
在我看来,这三步棋是连在一起的:先拉拢中国周边国家签“不对等协议”,形成“包围圈”;再用这些协议当筹码,逼中国在能源问题上让步;最后把“对华施压”包装成“为美国创造就业”——他自己就说这些协议能带来“数十万岗位”,还强调日本投资“90%利润归美国”。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菲律宾零关税会冲击本土产业,印尼买波音本质是“用市场换关税”,这些“盟友”怕是迟早要为今天的妥协买单。
狂欢背后的“定时炸弹”:赤字、法律与盟友信任
协议刚公布,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就泼了盆冷水:特朗普这套关税政策,可能让未来10年财政赤字增加24万亿人民币。更讽刺的是,他吹嘘的“日本5500亿投资”,本质是拿别人的钱填自己的窟窿,还得算上美国对进口商品征税后,本土企业和消费者要多掏的成本——毕竟15%-19%的关税最终会转嫁到物价上。
法律层面也有隐忧。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早就裁定特朗普关税政策“越权”,只是政府上诉到最高法院暂时拖着。国际上,欧盟已经在计划启动“反胁迫工具”应对关税威胁,德媒甚至直言特朗普“把欧洲盟友逼成了战略对手”。这些裂痕,恐怕不是靠“一天签三个协议”就能弥合的。
特朗普的“政绩秀”能撑多久?
不得不承认,特朗普确实擅长用“短期成果”制造舆论高潮。他执政半年来,支持率虽然只有44.6%(民调显示52.7%的人否定他),但共和党内部支持率高达90%以上,这次协议显然是为了巩固基本盘。
但我要泼个冷水:这种“极限施压”的模式可持续吗?日本汽车业和农业利益受损,国内舆论已经分裂;菲律宾民众在质疑“军事合作换经济让步”值不值;印尼网民干脆把协议骂成“新殖民主义”。更别说中国手里还有稀土这张反制牌,欧盟也在加速推进“战略自主”。
说到底,特朗普这场“24小时贸易闪电战”,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用盟友的短期妥协,换自己的中期政绩,却把长期风险(债务、盟友信任、全球贸易秩序)甩给了未来。至于最后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还是“让美国更孤立”,恐怕还得等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