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公用通过深创投间接持有摩尔线程#摩尔线程IPO获受理:拟募资80亿元#

大众公用通过深创投间接持有摩尔线程,宇树科技,乐聚机器人,荣耀,等
基于“双创新政”背景下的大众公用(600635.SH)深度分析(修订版)
一、股权结构:直接与间接持股的争议与澄清
直接持股比例的权威数据对比
官方披露口径:根据大众公用2024年年报及2025年6月13日深交所互动易回复,公司直接持有深创投10.80%股权。这一数据在东方财富网、雪球等平台被广泛引用。
市场分析口径:新浪财经、百度百科等最新数据显示持股比例为13.93%,可能包含以下调整:
增资扩股影响:2023年深创投完成新一轮增资(注册资本增至100亿元),大众公用追加投资5亿元以维持持股比例;
股权穿透调整:部分统计将大众公用通过子公司(如大众瀚华)间接持有的深创投份额计入直接持股。
间接持股路径与总比例测算
参股基金布局:大众公用通过全资创投平台“大众资本”及参股基金(如上海华璨、上海杭信等)间接持有深创投约5%-8%股权。
综合持股比例:若叠加直接与间接持股,总比例可能达15%-18%,但需注意:
非公开披露风险:间接持股未在年报中明确披露,部分数据来源于行业数据库(如Wind、企查查)的股权穿透分析;
动态调整可能:深创投2026年IPO计划可能引发股权结构变动,需关注后续公告。
二、股东地位:国资背景下的战略协同
与深圳市国资委的“双核”格局
第一大股东地位:深圳市国资委直接持股深创投35%,并通过旗下企业(如深圳能源、粤电力A等)间接持股,形成绝对控股地位。
大众公用的战略角色:作为第二大股东(直接 间接持股约13.93%-18%),大众公用是深创投市场化运作的关键参与者,尤其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联动中发挥桥梁作用。
增资扩股的深层逻辑
2023年增资细节:深创投为扩大科创基金规模,启动增资计划,大众公用追加5亿元投资,持股比例从10.08%提升至10.80%(直接持股)。
收益保障机制:增资协议中约定优先分红权及IPO退出条款,确保大众公用在深创投上市后获得超额回报。
三、政策红利与投资价值释放路径
“双创新政”的直接催化
未盈利企业上市扩容:新政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纳入科创板/创业板支持范围,与深创投硬科技投资布局高度契合(如AI芯片、低空经济领域项目)。
退出效率提升:深创投已投企业中,272家已上市(截至2024年),新政下未盈利项目(如商业航天企业)有望加速IPO进程。
收益弹性测算
当前估值基础:深创投管理规模超4800亿元,按行业平均市盈率(PE)20倍估算,其整体估值约9.6万亿元。大众公用按13.93%持股比例对应权益价值约1.34万亿元,折合每股增值约45元(按总股本29.52亿股计算)。
实际收益兑现:若深创投2026年成功IPO,大众公用可通过减持部分股权回收现金,保守估计带来50亿-80亿元投资收益。
四、风险提示与市场分歧
核心风险点
政策执行不确定性:若IPO审核趋严或减持新规出台,可能延缓深创投项目退出节奏。
估值泡沫争议:当前创投板块平均市净率(PB)达3.5倍,需警惕市场情绪退潮后的回调压力。
市场分歧来源
持股比例争议:10.80%与13.93%的差异反映不同统计口径,需以公司公告为准。
间接收益确认难题:通过基金间接持有的项目收益(如宇树科技、越疆机器人)存在估值波动风险。
五、投资策略建议
短期操作逻辑
事件驱动:关注深创投IPO辅导进展及深圳“20 8”产业基金政策落地,把握创投板块波段机会。
技术面支撑:当前股价(2025年7月1日收盘价3.90元)接近年内低点,若放量突破4.29元压力位,有望打开上行空间。
中长期配置价值
现金流安全垫:燃气主业贡献稳定现金流(2024年净利润2.33亿元),可对冲创投业务波动。
政策红利窗口期:2025-2026年为深圳创投生态建设关键期,大众公用作为核心载体,有望持续受益于区域产业升级。
结论
大众公用与深创投的股权绑定是“国资主导 市场化运作”的典范,短期受益于“双创新政”催化,中长期则依托深创投的头部平台优势实现产融协同。尽管持股比例存在统计差异,但其作为深圳创投生态核心参与者的地位无可替代。建议投资者在政策红利与风险收益比间寻求平衡,重点关注深创投IPO进展及季度业绩兑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