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09868/XPEV)高调发布G7宣称“全球首款L3算力AI车”之际,却遭遇P7+转向缺陷风波。车主称高速行驶方向盘锁死,售后“打胶”引争议,400人维权群要求召回。

小鹏P7+(来源:公司官网)
高速转向失灵,“打胶”维修引发二次事故
近期,不少小鹏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反映,P7+部分车型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方向盘突然“打不动”,伴随转向助力系统报警提示,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一位上海车主回忆称,自己在高架上以四五十公里时速行驶时,方向盘突然“像被锁死”,幸亏后方来车不多才避免追尾。他在售后检测中发现,转向机线束插头进水短路,怀疑是防水设计缺陷所致。
部分车主反映,在前往4S店维修后,并未更换故障部件,而是由技师在插头处“打胶”密封。更有车主指出,售后操作未经告知,维修记录在App中被标注为“已取消”,质疑其试图“掩盖维修痕迹”。一位在服务区经历转向二次失效的车主表示:“打胶只是临时方案,根本没解决问题。”

(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据全国汽车消费者投诉受理处置服务平台车质网投诉数据显示,2025年5月至7月,关于P7+转向系统故障的投诉记录已达数十条。

早有“吹哨人”:“方向盘打不动”方向系统严重缺陷
早在2025年5月28日,一位小鹏P7+车主在知乎发文,描述其驾驶1800公里后的体验,直指转向系统存在严重问题。他提到,车辆在“高速上到100以上……真的拉不住,非常不稳,方向盘无论调到舒适还是运动,都不行”,且“稳不住直线”,甚至出现“突然来一把猛抖方向”的情况。该车主也仔细观察过高速上其他的P7+车,“都是很奇怪的左右胡悬,稳不住直线,要么是突然来一把猛抖方向。”其父亲试驾后表示,“这个车身不稳,有大毛病”。该车主最终决定卖车,称“这是车的致命缺陷!!!”

在12365汽车质量网论坛中,一位车主进一步披露,P7+早期方向机线束插头设计缺陷导致空调冷凝水易渗入,引发短路烧毁转向系统。更关键的是,厂家并未主动召回,而是选择在保养时以“底盘整备”为名悄悄“打胶”处理,未提前告知用户。
“20万的汽车是塑料玩具吗?哪有问题打点胶粘一下就行的道理?”该网友质问,“支持小鹏的首批用户成了小白鼠”。

三包政策可维权,但多数车主已超时限
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2021年修订版),消费者在购车后60日或行驶3000公里内,若遇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等严重车辆故障,即可提出退换车申请;如果车辆在三包有效期内,因同一问题修理超过5次,或严重安全问题2次修复无效,亦可提出换车或退车请求。
但P7+上市时间已久,不少车主反馈购车时间已超过三包条款中可主张退换的时限。一位车主表示自己是2024年12月提的车,方向突然锁死差点追尾,但售后只说可以修,没有人提换车。
专家指出,即便超过时间限制,若产品设计缺陷客观存在,企业未主动披露或召回,也可能涉及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知情权”及第十一条“安全保障权”,消费者可继续维权,企业仍有法律责任。
销售中心确认“确有类似问题”,但未定性为设计缺陷
一位小鹏销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媒体承认,确实有该车型遇到过类似的转向问题,但具体的症状可能各有不同,建议遇到问题的车主前往门店进行检修,强调“不是外力造成的都可以免费更换零件”。
不过这种“被动式维修”处理方式引发车主不满。有车主指出,官方并未主动检测潜在隐患,而是等车主“中招”后再修,“这就像是在赌概率”。
另一位广州车主更直言:“我们不是检测部门,也不是小白鼠,凭什么用我们的安全来测试你们的设计?”
从断指到失速:小鹏多车型安全危机频发
P7+事件并非孤例,小鹏旗下多款车型亦频遭投诉,且故障多涉及关键系统与安全问题。
据汽车说刊报道,小鹏G6车主多次遭遇动力中断和线束熔毁问题。2024年8月,一位陈先生称其G6新车仅行驶4012公里便失去动力,售后称为OBC线束接触不良,仅提供1000元积分补偿,拒绝退换。2025年4月2日,郑州的王先生在高架桥上行驶时,G6突然降速至20公里/小时,方向盘和档位锁死。经检测为高压线束熔毁,维修后仍未根治。
小鹏G9的智能化功能也频遭质疑。广东车主王先生反映,2024款G9毫米波雷达频繁故障,导致前碰撞预警失效,NGP功能在高速路上自动退出,险些失控。售后将问题归咎于“车衣遮挡”,被车主驳斥。
MONA M03自动泊车功能亦曾被曝发生剐蹭事故,小鹏曾指责媒体“恶意抹黑”,后又改口称“可能因光线干扰”,公众对智能驾驶算法可靠性产生质疑。
更严重的是,2025年1月,广东惠州一名5岁儿童在使用小鹏X9后排娱乐屏时,手指被电动支架夹断半节。售后回应称“该部件无防夹功能”,建议用户启用儿童锁,此举遭大量家长质疑“推卸责任”。家长索赔10万元未果,小鹏仅称“出于人道主义提供关怀”,引发广泛争议。
此外,多名X9车主反映,高速行驶时风噪巨大“像要起飞”,更换17项配件后问题依旧。一位武汉车主表示,售后修复未彻底,车窗装配瑕疵和胶条破损依然存在,仅获少量积分补偿。
这些案例显示,小鹏当前在品控管理、售后响应、关键零部件质量管控方面仍面临系统性挑战。
“L3级算力”营销难掩品控危机
就在小鹏P7+陷入设计缺陷争议之时,7月3日,另一款新车小鹏G7高调发布,号称“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汽车”,宣传其搭载三颗图灵芯片,总算力达2250TOPS,并强调“有效算力高于市面所有车型”。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称,G7“超前兑现未来5年算力预期”,能力“中国第一,世界最强”。
然而,业内专家指出,“L3级算力”并无国际公认标准。全球对L3级自动驾驶有明确定义(SAE J3016标准),即车辆可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有条件的自动驾驶,但需人类驾驶员随时接管。反观算力,行业从未对L1至L5级自动驾驶所需的算力作出明确划分。(详见财中社《“三重门”焦虑:小鹏G7营销失据》)
算力仅是自动驾驶的基础之一,需结合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算法和高精地图等实现系统性功能。高算力并不直接等同于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例如,特斯拉(TSLA)FSD技术路线依赖纯视觉方案和神经网络算法,摒弃高精地图,突出算法优化的关键作用,依赖算法优化而非算力堆叠。小鹏“生造”的“L3级算力”概念,更可能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旨在以高算力数字吸引消费者关注,而非实际功能的直接体现。
有分析指出,G7的“L3级算力”仍需冗余硬件验证与法规认证,方可实现真正的L3级自动驾驶。业内声音认为,小鹏宣传中存在“算力叠加”或“以算力代替功能”的倾向,可能误导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水平的预期。
更令人关注的是,小鹏G7上市价压至19.58万元,远低于预售价及搭载三颗AI芯片的硬件成本预期。如此激进的价格策略和技术导向,是否会因成本压缩导致质量隐患,频现类似P7+“打胶补救”的低成本应对?
品牌光环下的隐忧:销量暴增掩盖风险?
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交付量达9.4万辆,同比增长330.8%,创下“造车新势力销量第一”的纪录。公司高管在财报会议上称,“G6和P7+为两大增长引擎”,将继续推进高速交付和智能化转型。
然而,P7+陷入“打胶风波”,核心问题并未彻底回应。超400名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小鹏官方公开故障原因、承担设计缺陷责任,并召回涉事批次车型。

目前,小鹏尚未对P7+转向系统缺陷发布正式公告。销售端虽承认问题存在,但未就“是否为系统性缺陷”定性。有分析人士指出,若官方认定为缺陷,将涉及大规模召回,影响品牌口碑与财务稳定。若否认,又将持续激化用户不满,酿成更大舆情风险。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车企的生命线,然而创新不应建立在用户安全之上。P7+作为定位高端的智能轿跑,却因关键部件设计缺陷频频“翻车”,引发广泛信任危机。
“如果车辆存在安全隐患,车企不应等待舆情爆发后才低头处理。”有业内人士指出,“主动召回、透明应对,远比公关遮掩来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