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普遍认识到,扎根中国才能真正把握市场趋势和创新方向。”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谭森(Sean Stein)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7月底,谭森随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芮思博率领的代表团访华。据中国外交部消息,该代表团成员还包括赛默飞世尔科技董事长葛士柏、奥的斯全球公司董事会主席朱蒂、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温泽恩、波音高级副总裁兼全球集团总裁纳尔逊、和睦家医疗创始人兼副董事长李碧菁、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萨比赫·汗等。
谭森向记者表示,中国政府非常务实,希望积极解决当下外资企业在华投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我跟代表团成员交流时,他们(对此次与中方的沟通)都表示非常满意,说明年一定要再来。”
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团访华传递了美国企业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期待与支持,也表达了美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7月16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也表明这一点。报告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美企都认为,失去中国市场将削弱其全球竞争力。
谭森称,尽管美国企业正在重新调整供应链,但不意味着他们要离开中国。“事实上,他们依然坚定地在中国立足。”
希望促进更多投资流向中国
21世纪:能否请你介绍下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
谭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专注做一件事:代表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企业发声。可以说,几乎所有长期在华运营的美国企业都是我们的会员,其中不乏规模庞大的企业。我们的工作就是与两边政府保持沟通。比如,如果我们认为中国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我们会把相关建议直接反馈给中国政府。 反之亦然。我们会向美国政府提出问题,指出哪些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我们对两国政府都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我们能够真实反映来自商界的声音,并且对此表示欢迎。
21世纪:此次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率领美国高级商务代表团访问中国主要目的是什么?
谭森:我们每年都会组织部分董事会成员访问中国,每次约有十位董事会成员,差不多是董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我们力求涵盖各个行业,如医疗、生命科学、科技、金融、制造业、服务业等。
我们组织多元的代表团访华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与中国政府代表会面,展示我们在推动两国经贸合作方面的努力。第二,我们会坦诚提出美国企业在中国营商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深知投资中国充满机遇,也希望看到更多的美国企业、更多的全球企业来中国投资、取得成功,中国方面对此也抱有同样期待。我们希望借此机会讨论如何克服挑战、解决问题,让投资更顺畅。同时,我们会针对具体问题和会员企业的关切,跟中国政府多部门广泛沟通,讨论怎么加强双方关系,如何优化投资环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中美关系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21世纪:你们从中国政府官员方面获得了哪些信息?
谭森:我认为中方想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中国持续欢迎负责任的外国投资,并期望与美国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中国致力于解决外企面临的困扰,让中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此外,人文交流对构建美中之间的长期关系至关重要。
21世纪:目前双方的民间交流,尤其是留学生之间,的确存在一些挑战。对此你怎么看?
谭森:是的,我们需要让更多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美国。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美国人来中国。
我经常会被问:“去中国读书安全吗?去中国做生意安全吗?” 我总是告诉他们,“当然安全。我的女儿就在上海读书,我一点也不担心。” 目前我的女儿正在上海纽约大学读书。事实上,她被许多美国知名大学录取,但最终选择了上海纽约大学,因为她喜欢上海,觉得上海很安全。中国家长和学生在考虑赴美留学时也有着相似的担忧,因为他们觉得“美国枪支太多,暴力事件太多”。 这些事情确实会发生,但并不普遍,我自己从没见过暴力事件,所以我认为中美的普通民众都有点担心过度。
因此,我们每次携董事会成员与中国政府会面时,都力求保持客观。我们聚焦那些确实会左右投资成败的关键挑战,但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中国的朋友。我们坚信中国希望吸引更多投资,也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所以我们会向中国政府建言献策。
21世纪: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在交流中又表达了哪些诉求?
谭森:我们此行希望传达的核心信息主要有三点。首先,在过去 53 年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一直是中美之间、中国与我们会员企业之间的桥梁。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我们坚决支持促进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政策。因为我们认为这对中国有利,对美国有利,对企业有利。总之,良好的营商环境利好所有人。我们相信这与中国自身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最后,美国企业对华投资有所下滑,但我们相信仍有许多措施可以扭转这一趋势。因此,我们希望探讨可采取哪些行动,以促进更多投资流向中国,因为这既对中国有利,也对所有人有利。我们希望可以看到更详细的信息以方便企业进行决策和风险评估。坦率说,这至关重要。基于此,我们进行了很好的交流。我想再次强调的是,我们的目标是寻求解决方案。
中国政府非常务实、高效
21世纪:此次访问是否解决了一些现存问题?
谭森:确实,此行解决了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我认为特别有成效的一点是,我们此次不仅会见了中央政府官员,还与地方官员进行了交流。我在上海、东北和成都等地工作过,深知与地方官员会面的重要性。
此次我们与北京市委书记进行了会面。部分企业在会上提出了在北京扩展业务或运营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会后中方团队就主动联系这些企业,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情况并探讨解决方案。因此,我们看到北京市政府反应非常迅速,这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他们对北京市政府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灵活度感到非常惊喜。
此外,我们与商务部也进行了深入交流。商务部针对我们会员企业面临的困难拿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贸促会同样如此。几乎所有的会谈都取得了进展,即便有些问题暂时没有解决,但是这样的反馈和双向交流是非常有效的。
21世纪:对于这次访问,你有哪些收获?
谭森:主要有两点收获。首先,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政府的务实。他们希望积极解决当下外资企业在华投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强调的是,这不仅是针对美国企业,也是面向所有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
其次,我认为中美两国需要有更多的沟通渠道,除了政府高层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不可或缺,因为目前双方并非总是互相理解。
21世纪:代表团成员对这次访华的成果满意吗?
谭森:这是我第一次随董事会出访,因为我担任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才六个月。一位多次参加过此类访问的代表团成员告诉我,他认为这是八到十年来最好的一次访问。他说,这次访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政府非常务实,双方都在认真思考“我们应如何合作”,氛围非常好。我跟代表团成员交流时,他们都表示非常满意,称“明年一定要再来”,所以我觉得他们都很开心。
我相信我们拜会的中方政府官员也会感到非常满意,因为我们带来了具体的信息,比如投资的最新动态、各行业的现状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尽量带科技、制造业、生命科学、物流和专业服务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代表。如此一来,在与中方交流时,我们能够清楚地说明各行业的现状以及政策对这些行业的影响。
企业投资中国理由日益多元
21世纪: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显示,一些美国企业正在调整供应链。能否详细聊聊这一结果?
谭森:美国企业调整供应链已经持续较长时间,但此举被一些媒体误解为“企业正在撤出中国”。事实并非如此,几乎没有企业在撤离中国,而是在投资中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投资。无论是美国企业,还是欧洲企业、中国企业,目前都在全球范围内丰富他们的供应链。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重视中国,也不意味着他们要离开中国。事实上,他们依然坚定地在中国立足。
21世纪:中国市场是否仍是美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谭森:中国市场固然重要,但企业投资中国的原因远不只于此。虽然有不少企业是为了中国市场而投资,但很多企业看重中国的研发能力,因为中国在研发领域具备强大的实力。为了保持竞争力,他们既会在美国做研发,也会在中国做研发。市场和研发之外,中国高效的供应链也是企业投资中国的重要原因。高效的供应链往往意味着企业在中国布局更多,因为这样才能提升其自身的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也是创新的热土。无论是数字化战略,还是产品开发,甚至其他各个领域,中国都充满了创新机遇。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希望在中国布局,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参与其中。我们看到一些不在中国布局、不关注中国创新的企业正面临挑战。多年前在上海车展,我和几位美国及德国汽车行业高管一起参观,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非常惊讶,因为他们之前没有真正关注于此。如今,企业普遍认识到,扎根中国才能真正把握市场趋势和创新方向。
整体而言,外企投资中国的理由不仅仅是市场,还有研发、竞争力、供应链和创新等多重因素,这使得中国变得尤为重要。过去,投资中国主要是因为市场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如今企业选择中国,是因为这里拥有大量优秀且技术能力出众的员工。
我想强调的是,市场固然重要,但已不是全部。如今,外企投资中国的理由更加多样。
21世纪:你是否依旧相信中美企业在创新领域能够开展合作?
谭森:我相信。如果中美双方无法合作,那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中美之间几乎在任何行业都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在新药研发领域,西方企业尤其是美国企业在某些环节上非常擅长,而中国企业在另一些环节上也有独特的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在应用层面以及部分基础研究方面非常强,而美国在基础研究上也有深厚实力。中美应该形成很好的互补,美国擅长技术研发,中国则在规模化方面有突出优势。因此,中美在许多领域完全可以携手合作,这对双方乃至全球都有好处。如果问还能不能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继续合作?答案是肯定的。那些不抓住合作机会的企业,很难在全球众多行业中长期保持竞争力。
期待前往大湾区交流
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下称“大湾区”)是创新的热土,正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湾区。你认为美国企业是否会增加在大湾区的投资?
谭森:一些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会考虑大湾区的政策。但我对这方面了解还不够,无法具体说明其运作细节。大湾区相关政策令人鼓舞,不过,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整合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与澳门的资源。
我们一直计划去广州、深圳等地,拜会当地政府并面对面交流相关问题,但还没成行。如果成行,我很乐意和相关人士会面,那将是很好的机会。
我们支持大湾区的建设和出台的相关政策,尤其支持能够让投资更便利、经营更顺畅、竞争环境更公平的政策,从而促进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持续发展。
21世纪:你会建议美国企业选择在中国的哪个区域投资?
谭森: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以及企业的技术特点。比如,有些行业适合落户上海;有些行业,比如化工或者制造业,可能更适合苏州;还有一些行业,可能适合北京、杭州、深圳等地。
我认为每家公司的情况都不同。企业在决定投资地点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他们的业务与当地政府规划的契合度。
我并不认为有哪个地方是“万能”的——不能建议所有人都去深圳投资,或者都去江苏。虽然广东和江苏都有大量投资,但投资的类型和重点是不一样的。
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了解自己的行业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判断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