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肥胖地图2025》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突破50%,预计2030年相关人群规模将达5.15亿人。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更构成社会性"隐性负担"——由其引发的代谢综合征每年造成社会经济负担超千亿元。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实施15个重大专项行动。2024年6月26日,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委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5年4月,国家将“健康体重管理行动”正式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5月,国家卫健委联合16个部委共同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全面推行“体重管理年”行动,推动多方协作、系统干预,力求实现对超重及肥胖人群的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减重支持。
减重,已从个体健康选择上升为国家公共健康治理的战略工程,具有现实紧迫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忠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近两年来,国家对体重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政策层面的指导,对于我国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肥胖和超重可被视为“万病之源”,同时也是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诸如因肥胖引发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众多慢性疾病均与肥胖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有效控制体重对于缓解乃至治疗这些慢性疾病具有显著的助益。在他看来,这亦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群的肥胖特征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国人若出现肥胖,主要表现为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意味着内脏脂肪含量极高,易引发诸如脂肪肝、糖尿病等代谢性问题。因此,相较于欧美人群,尽管中国人整体肥胖程度不及他们,但腹型肥胖现象已十分显著,代谢性相关并发症亦颇为繁多。所以,中国人更应重视全生命周期的早期体重管理。 ”张忠涛说。
从“降数字”走向“调系统”
中国肥胖人群存在显著特征:81.8%的肥胖患者合并脂肪肝(远高于西方以皮下脂肪为主的肥胖类型),而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导致的内脏脂肪堆积,直接关联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升45%,且脂肪肝是约20%肝癌的直接诱因。
这不是简单的体重数字问题,内脏脂肪是代谢风暴的“启动按钮”,必须针对中国人群特点制定解决方案。
随着政策驱动与专业认知的同步升级,减重药物领域迎来关键性突破。2025年全球GLP-1市场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的双巨头特征。根据平安证券报告数据,诺和诺德占据55%市场份额,礼来以31%的份额紧随其后,两家合计垄断近九成市场。从今年上半年两大GLP-1巨头披露的数据不难看出,礼来替尔泊肽与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的收入差距已缩小至不足20亿美元,增长势头也明显偏向礼来一方。财报数据显示,Zepbound第二季度收入33.81亿美元,同比增长172%,而诺和诺德的减肥产品Wegovy同期增长率为75%。
本土企业也在发力。从本土药企布局情况来看,信达生物开发的GCG/GLP-1双靶点减重药“玛仕度肽”优先获批上市。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玛仕度肽可在48周内实现平均减重18.6%,并显著降低肝脏脂肪含量达80%,直击中国人群内脏脂肪蓄积难题,并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血脂、血压等代谢综合征指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目前在国内市场,司美格鲁肽(诺和盈)电商平台单支价格约349-676元(规格如3ml/2.4mg),每月用量4支,月费用约1396-2706元;替尔泊肽(穆峰达)电商平台报价为2.5mg四支装价格约1758-2580元,单支价格约440-620元,每月用量4支,月费用约1760-2480元;玛仕度肽(信尔美)2mg四支装价格为1260元,4mg四支装为2142元,6mg四支装为2920元。
谈及目前减重药市场布局情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减重药物的种类较为丰富,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口服药物,当前在中国市场留存的此类药物数量有限,例如奥利司他,其功效在于减少脂肪于消化道的吸收,然而减重幅度相对较小,难以达成多数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减重目标。另一类是注射类药物,主要为生物制剂,以GLP - 1类药物为主,涵盖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玛仕度肽等,这类药物在国内应用范围较广,减重效果明确且显著,每种药物各具特点,适用于较多肥胖患者。
“药物应用于肥胖症治疗的历史实际上仅约两三年。在这两三年间,出现了众多具有不同靶点机制的药物,且治疗药物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体重显著下降,相关并发症也明显得到缓解。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药物除了能够降低体重外,还可以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病情;此外,还能够调节血脂,同时减少肝脏脂肪含量、减轻脂肪肝症状。就当前状况而言,药物治疗肥胖症确实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当然,由于药物的应用时间较短,我们仍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些药物在控制体重、控制血糖以及治疗脂肪肝方面,对中国人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张忠涛也指出。
当前,科学减重正从“降数字”走向“调系统”,从“碎片化尝试”走向“标准化管理”,为5亿中国超重人群的科学减重规范化描绘出更清晰的未来蓝图。
GLP-1药物市场争夺战打响
在肥胖成为全球健康危机的今天,减重需要一整套系统的解决方案。
辉瑞发布的《Near-Term Launches High-Value Pipeline Day》预测,2030年全球GLP-1RA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美元市场。面对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吸引国内外药企加速抢滩。
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有许多企业在布局减肥药赛道,但减肥药在防止体重反弹、减少肌肉流失等方面仍有诸多差异化迭代的空间。企业应从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出发,例如口服小分子药物成本低、使用便捷,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已处于世界前沿。
谈及在减重市场的布局规划,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高级副总裁钱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当前,礼来公司与诺和诺德公司在部分产品领域存在重叠,诸如糖尿病、肥胖症等。不过,二者也存在差异,例如礼来公司已涉足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领域,而诺和诺德公司尚未涉足该领域。这种区分背后,既包含商业层面的考量,也涉及生物学层面的因素。
“我们认为,胰高血糖素(GCG)在肝脏中表达,有可能显著降低肝脏脂肪含量,未来在脂肪肝炎治疗方面或许会有良好表现,公司将针对此开展更多研究。同时,公司还观察到一些在海外尚未被发现的现象,例如血尿酸水平改善、血压改善等。”钱镭表示,信达正考虑在中国开展一些礼来公司与诺和诺德公司均未涉足的领域,但这一过程较为复杂。一方面,需要考量尚未得到满足的医学需求,也就是所发现的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兼顾监管环境,因为拓展任何适应症都需获得国家认可,而监管政策的开放程度会对此产生影响。
“目前,我们开展了多项上市后研究与观察工作,包括探寻更优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明确特定人群是否能获得更多获益等,并将相关数据提交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进行沟通。因此,未来公司的产品与礼来公司、诺和诺德公司在相当一部分领域可能存在重叠,这一方向相对容易推进,因为在他们已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若本公司判断自身具备成功的可能性且具有商业价值,便会跟进。此外,基于公司观察到的独特获益,结合中国监管情况进行沟通,若沟通结果可行,公司也会开展一些国际上尚未涉足的研究。”钱镭说。
事实上,眼下,GLP-1药物的适应症正从传统的糖尿病、肥胖症向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阿尔茨海默病等方向快速扩展。
国内GLP-1生物类似药开发同样捷报频传。8月8日,博安生物自主研发的度拉糖肽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度拉糖肽生物类似药。该产品Ⅲ期临床证实其与原研品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高度相似。
随着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核心成分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国内已有6家企业提交上市申请,包括九源基因、丽珠集团、齐鲁制药等。四环医药、正大天晴等企业的司美格鲁肽项目也已进入III期临床,市场争夺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