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 Materials Corp-A(NYSE|MP)$ $北方稀土(SH600111)$ $格林美(SZ002340)$
一、战略资源地位对比
中国:全产业链主导者
资源储量与产能:控制全球37%的稀土储量、68%的开采量、92%的精炼产能(尤其99%的重稀土精炼)。2025年实施“开采-冶炼-回收”全流程追溯,非法产能压缩至3%。
政策管控升级:
2025年4月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建立“一批一证”和最终用户审查制度,阻断第三国转口。
设立国家稀土研究院(包头、赣州),聚焦高纯度材料(如6N级稀土金属)和专利壁垒(年申请超500项)。
美国:高度依赖与被动突围
供应链脆弱性:80%稀土依赖中国进口,本土精炼产能近乎空白;F-35战机(需900磅稀土/架)、核潜艇(需4吨/艘)生产受制于中国出口管制。
本土化困境: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但80%矿石仍需运往中国加工;MP Materials公司2025年钕铁硼磁体产能仅1000吨,不足中国单日产量。
二、核心技术博弈
中国优势
分离提纯 “无氨氮萃取”技术纯度达99.999%,成本比美国低40%5;严打技术泄密(泄露工艺者判刑5年)
磁材回收率95%,废料供应占总量18%8;布局稀土-硅基固态电池(能量密度+70%)。
推动ISO稀土分类标准,定义“中重稀土为不可替代资源”;“零碳稀土”认证绑定绿色溢价。
美国应对
研发“无稀土电机”(成本高30%)和深海开采技术,均处实验室阶段。
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补贴本土企业,但缺乏国际规则话语权。
Ucore替代技术需3-5年量产;国防部投入4.39亿美元研发,但2027年前难突破。
三、政策工具与全球博弈
中国的“资源-技术-规则”组合拳
精准反制:对大众等民用企业发放6个月临时许可,但拒绝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企业采购。
地缘杠杆:若台海局势紧张,可收紧钕铁硼磁体出口,直接打击美国军工链。
全球布局:通过“一带一路”在刚果(金)、博茨瓦纳掌控钴、锂资源;2023年对非洲关键矿产投资超80亿美元,远超美国(3亿美元)。
美国的“联盟+资本”破局尝试
盟友协作:组建“矿产安全伙伴关系”(日、澳、欧盟),但日本在马来西亚的加工厂依赖中国技术,投产推迟至2027年。
资本介入:2025年7月五角大楼4亿美元收购本土稀土企业优先股,目标2028年磁体产能提升3倍(仍仅满足美军40%需求)。
外交交易:以放宽芯片出口为条件,换取中国稀土供应(《伦敦框架协议》核心)。
四、全球产业链重构与风险
欧洲:加速回收技术(德国贺利氏工厂回收30%磁体需求)和《关键原材料法案》,但短期仍需中国“通行证”。
日韩:推进“中国+1”策略,但越南精炼厂因技术纠纷停产,供应链多元化受阻。
价格波动:中国管制后,氧化铽价格半年涨35%,特斯拉等企业被迫放缓扩产。
五、未来趋势与战略启示
短期(1-3年)
中国掌握主动权,通过配额调控和军民分流施压美国军工;但需平衡WTO诉讼及盟友反弹风险。
美国依赖“芯片换稀土”交易,本土产能缺口难解(每日汽车业损失2.3亿美元)。
中长期(5-10年)
技术替代:若美国“无碳回收”(2027)或“无稀土电机”突破,或削弱中国定价权。
份额变化:中国全球份额降至50%,但凭借技术代差(如量子点材料)和回收体系维持主导。
规则之争:中国“零碳标准”VS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本质是绿色产业主导权争夺。
总结:博弈本质与胜负手
中美稀土竞争是 “资源主权 vs 技术自主” 的立体博弈:
中国胜算在于全产业链控制力+技术代差,短期可通过资源杠杆换取美国高科技让步;
美国破局关键在加速技术替代(如AI勘探)和盟友深度整合,但成本与时间劣势显著。
正如美国智库坦言:“稀土战中美国已败”——重建完整供应链需15年、1200亿美元,而中国已转向“规则制定者”角色。未来胜负手不在资源开采,而在谁能主导绿色技术标准与循环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