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积极响应国家专项行动,依托“线上监测+线下打击”双轨机制,协助破获10余起黑灰产案件,涉案人员百余人被抓,金融生态治理迈入新阶段。
黑灰产渗透金融生态,用户受害模式多样
近年来,金融“黑灰产”在贷款、催收、征信等多个环节迅速蔓延,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对消费者财产安全和金融秩序造成严重干扰。2025年3月起,公安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启动专项打击行动,京东金融成为积极响应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已协助警方破获十余起相关案件,抓获涉案人员超过100人。
金融“黑灰产”是以非法牟利为目的的产业化犯罪体系,主要包括反催收、非法代理维权、信息倒卖和诈骗等形式。其中,反催收团伙通过“债务优化”“停息挂账”等话术,诱骗债务人支付高额中介费,再通过技术手段切断用户与金融机构的正常沟通,最终导致用户错过还款、背负更高违约金,并留下不良征信记录。
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金融黑灰产整体规模已突破2800亿元,成为金融系统面临的突出风险之一。除经济损失外,黑灰产团伙还存在大量违规收集和交易用户隐私数据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电信诈骗、冒名贷款等风险。
2024年初,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和《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反催收联盟”“羊毛党”“恶意投诉”三类主要灰产形式。而上述文件还有待落地。
技术主导,“线上识别+线下打击”并举
京东金融构建了基于风控系统的双轨治理机制,对黑灰产展开精准打击。线上方面,公司依托内部反催收治理工作组,应用声纹识别、图片伪造检测、语料分析、客户投诉挖掘、舆情监控等技术手段,建立高风险行为识别体系。截至目前,京东金融已识别出与反催收机构关联的可疑账号超10万个,涉手机号逾9万个,累计识别各类高风险账号达136万个。
在线下打击方面,京东金融与多地公安机关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共享线索、联合侦查等方式推动案件落地。2024年至今,京东金融已协助破获黑灰产案件10余起,抓获涉案人员100余人,另有20余件案件正在推进中,5件案件已完成公安初查。
2024年,京东金融与江西南昌警方联合破获一起典型案件。该团伙以“债务减免”为幌子,以江西某咨询公司名义招揽客户,要求缴纳债务金额5%-10%的“服务费”,同时通过设置呼叫转移等手段阻断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导致受害者不仅财产受损,还被纳入征信不良记录。该案中,京东金融风控系统发现异常,及时固定证据并配合警方行动,最终7人被抓。
共治机制初步成型,行业协同打击提速
本轮黑灰产打击行动背后,是金融行业正逐步走向协同治理。2025年7月27日,在第五届中国新电商大会上,京东科技作为AIF联盟成员单位,参与发布了《联合开展涉金融黑灰产内容治理的倡议书》。该倡议由马上消费牵头,联合奇富科技(QFIN/03660)、微财数科、桔子数科等机构,共同推动行业在识别标准、协同机制、技术攻防等方面的协作。
AIF联盟此前的治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已协助警方受理非法代理维权案件727起,采取刑事强制或行政处罚措施630人,预警电信诈骗案件超186万起,并通过行业数据共享机制提供超15万条黑灰产数据,有效挖掘线索千余条。
不过,治理仍面临难点。黑灰产分子不断翻新手法,假冒法律咨询公司,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等方式开展宣传,隐蔽性强,信息交叉验证困难。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诸如虚假重大疾病证明、伪造交通事故材料等,都需要依赖医院、交管部门等第三方信息配合,单一金融机构识别难度较大。
北京互金协会与零壹智库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报告》也指出,约30%的投诉存在模板化、雷同情况,显示“灰产”组织已具备一定专业化程度,机构亟需构建跨平台风险联防体系。
持续压缩生存空间,平台呼吁用户理性维权
京东金融方面表示,打击金融黑灰产是维护金融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公司将继续提升风控技术能力,强化与公安、监管部门的线索联动机制,持续压缩黑灰产的生存空间。
同时,京东金融提醒消费者,遇到债务问题时,应及时联系平台客服或通过官方渠道协商,切勿轻信所谓“代理维权”“征信洗白”承诺,以免财产受损、信用受害。
“黑灰产的行为不仅误导用户,还可能引发连锁风险。”业内人士指出,“从个体消费者到金融机构,从平台企业到监管部门,唯有形成闭环联动,才能真正实现系统性治理。”
京东金融方面表示,将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加大打击力度,助力构建更加健康、公平、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