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季,亦是夸克的“大考”季。
基于公司内部业务权重,和瞄准学生、青年等年轻群体的产品风格,夸克在过去七年里始终以高考志愿为核心切口,投入大量资源打造该领域的所谓“护城河”。
高考季里的夸克,“霸屏”并不夸张。夸克先后推出了自研智能选志愿、测录取概率、模拟志愿表等一系列功能并多次升级;而在营销层面,2019年,夸克就曾邀请业内顶流张雪峰作为“夸克首席志愿导师”,2021年重金签约王俊凯作为代言人后,也曾在高考季内出镜祝福考生相关视频;夸克高考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目前已有38.6亿。
阿里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高考志愿填报在夸克团队的所有业务中优先级最高,没有之一。夸克每年有且仅有的一次线下发布会就是专门为AI高考志愿而办。同赛道的其他公司,不论从重视程度、资源倾斜还是最终的服务规模,都不会高于夸克。
“别家没有任何一个,会像我们这样重视。”
2025年,夸克再次高强度投入,推出了国内首个自研高考志愿大模型和垂类高考知识库,实现了从复杂问题询问、深度搜索到志愿报告输出的整个辅助决策流程闭环。
从教育视角切入,这一布局通过技术为学生、青年等年轻群体,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及偏远地区信息匮乏群体消除了信息差,推动AI在教育领域的普惠进程。
而从产品视角来看,夸克在高考季的重点布局,实际上也暗合了AI产品的“买量”逻辑,以高考志愿服务触达特定人群,尝试推动用户转化为“自来水”,实现应用内的自然留存。
唯一的问题是,一边重金投入,一边免费使用,夸克的策略似乎无法在高考这一窗口内产生太多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有分析人士指出,重金押注的差异化路径能否如愿兼顾用户增长与留存,形成一条商业与普惠并举的AI新范式,或许才是夸克未来真正的“大考”。
01.小镇师生的“救星”
“以前给学生报志愿很头疼,老师只能凭经验帮学生,手头的资料要反复去翻,有时还不一定能及时更新。”
来自湖南永顺一中的高三班主任刘德安,向北京商报记者详细阐述了先前偏远地区老师和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面临的现实困境。
对湖南永顺一中这样的学校而言,尽管已是当地最好的学校,有着相对优质的资源,但志愿填报工作始终无法轻松。
学校专门设有负责志愿填报的小组,但老师们需要依赖厚厚的志愿手册,结合有限的经验和反复查证的政策信息去开展工作,仅为一个学生分析指导往往就要耗费半天时间,精力投入巨大。当地信息相对闭塞、资源有限,老师和学生能接触到的院校、专业信息多停留在传统渠道,选择范围常受局限。
亦有偏远地区高考考生提及,此前选学校多依赖亲戚介绍或网上零散搜索,信息碎片化且缺乏针对性,很难准确判断专业适配度和院校录取概率,与大城市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存在先天差距。
据永顺一中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反馈,AI系统能根据学生分数、兴趣、选课科目等生成初步方案,老师只需在此基础上微调,工作压力有所减轻,效率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工具筛选信息,省去了翻阅厚重资料的繁琐,能较快获得针对性参考。
这是AI带来的技术红利,亦是夸克下沉的密钥——通过整合信息和简化流程,为二、三线下沉市场的志愿填报环节提供了新的辅助方式,一定程度上弥合信息获取的不平衡。
据称,夸克方面专门安排了“地推”深入当地学校进行AI功能宣讲和具体使用指导,而在永顺一中这类当地知名学校的带动下,周边学校的师生也开始逐渐跟进使用。
02.一次各取所需的交易
对学生和老师而言,夸克的志愿填报工具提供了切实帮助:通过AI生成方案、整合信息,减轻了过去依赖厚重资料、经验判断的负担,尤其为偏远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师生填补了信息差,让志愿选择更高效。
而对夸克来说,高考志愿这一入口精准触达了学生党等年轻群体——这正是其核心目标用户。
一种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场景下,师生对高效、精准指导的需求与夸克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各取所需”的互动由此形成。
在此基础上,夸克进一步通过App内的多元功能,尝试将这些因志愿服务而来的用户留存下来,从单次服务延伸至长期使用,形成了需求与供给的双向衔接。
夸克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称,通过高考这一窗口接触到夸克App的不少用户,后续都成了搜题、网盘、PDF扫描、智能搜索等功能的高频用户,相当于这些围绕学生党等年轻群体设计的功能,与目标群体刚好完成了对接。
易观分析数据显示,夸克已是唯一一款“00后”用户占比超50%的AI应用,印证了这种用户获取方式的针对性。
当然,夸克方面在现阶段的投入,无疑是更“直观”的,包括自身高考数据库、深度思考模型的建构,也包括在这样一个微博、小红书等主流社交平台都力推自家高考志愿产品的时段内,抢流量所必须付出的营销成本。
参与构建高考志愿大模型的行业专家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与其他AI应用不同,夸克高考志愿大模型拥有权威的官方录取数据,这使其能精准为考生匹配合适的专业和专业组,并确保志愿填报的准确性。而像其他类缺乏官方数据库的AI应用,可能会抓取网络上未经证实的旧数据或不靠谱的分析,导致推荐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涉及高考志愿,准确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悉,夸克高考的数据来源于官方考试院发布的权威资料,如同业内公认的“大厚本”。相比之下,其他大模型可能依赖外部搜索获取的非官方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是某个老师的个人回忆或网络文章,其准确性和时效性都无法保证,因此数据也是夸克高考的核心优势。
夸克算法负责人蒋冠军透露称,根据内部评测,高考垂直模型的幻觉率比通用模型降低了60%—70%。
更纯净的数据意味着更精准,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粗略计算来看,仅涉及高考深度思考模型、垂直领域数据库以及相关专家的人力、服务器算力等,各单项的成本预计都在百万级别,综合数据建设、算力消耗、人力研发等,仅前期成本保守估计不会低于千万级。
蒋冠军曾向外界透露称,高考志愿填报期内,夸克已经预先调配了比去年多100倍的算力资源支持,但依然不够用,又额外向集团借了卡。
而这些数据落到账面上,短期内显然只能划做“净投入”——其回报并不在AI模型本身,而是目标用户的进入和留存。
03.买量、流失与再买量
AI行业曾陷入一种资源错配的怪圈:本可用来打磨核心技术的资金和精力,却大量砸向了买量获客的包装营销上。
AppGrowing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科技大公司与明星初创公司花在AI产品投流上的费用合计约18.4亿元,超过2024年任何一季度。其中腾讯一家一季度就花了14亿元力推“元宝×DeepSeek”,其后则是花了1.5亿元的Kimi和1.38亿元的豆包,智谱、星野、通义千问等投入也均在千万级别。
就像打刀时,把好钢全用在了花哨的刀鞘上,刀刃却还是块不经用的软铁——平台靠砸钱换来了一波又一波用户,却因核心竞争力不足、与同类型产品内核同质化等种种因素,留不住买量买来的用户,最终陷入“买量—流失—再买量”的恶性循环。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曾表示,(AI产品)花大量钱投放,但问题是,更多的用户并不会带来更快的模型能力提升。
一组来自红杉资本的数据显示,用户对生成式AI产品的持续使用意愿以及每天打开的比率都较低,只有56%和41%,而移动互联网产品留存率则高达85%。QuestMobile亦有统计指出,头部AI类App运营情况仍在爬坡期,C端使用尚处于摸索阶段,用户活跃率均在20%以下、3日留存均在50%以下,部分AI App的卸载率超过50%。
时下,作为阿里巴巴首批战略级创新业务、集团AI To C重要支点的夸克,也未能置身事外:ADX行业版数据显示,夸克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蝉联大陆市场AI产品最大买量方,环比增长分别为21.2%、89.1%。
但不同于单纯依赖买量的模式,高考季的夸克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稳定撑起了另一个朝向教育领域的窗口,通过打造针对性的工具与服务持续深耕AI高考志愿填报。这个窗口的目标用户并非典型的AI产品使用者,甚至恰恰相反,正是那些需要信息却不知如何通过AI获取信息的用户,如今的模式恰好补上了这一空白。
高考季当中的种种投流,本质上也是服务于这一窗口。
这种资源配置选择呈现出的不同倾向,让夸克在通过常规买量获取用户的同时,也能借助教育类AI产品触达下沉市场的年轻群体——这些群体资源相对匮乏但对信息获取有迫切需求,而这类服务恰好成为连接他们的有效切口。
在AI产品竞争激烈的当下,这种“买量加场景深耕”的组合策略,为AI产品在下沉市场的用户触达与沉淀,提供了一种有待观察的现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