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到通知,AWS亚马逊云科技上海AI研究院(也是 AWS 最后一个海外研究院)正式解散。”昨日,亚马逊(AMZN)云科技(AWS)上海AI研究院(以下简称“AWS上研院”)首席应用科学家王敏捷发朋友圈称。
7月23日,亚马逊发言人回应媒体时称:“经过对公司组织、发展重点及未来战略方向的深入评估,我们决定对亚马逊云科技部分团队进行人员精简。对我们来说做出这些决定是非常艰难的,我们将全力支持员工顺利过渡。我们做出这些必要的决定,是为了持续投资、优化资源,为客户带来更多的创新。”
这一回应未直接提及关闭AWS上研院的具体原因。
作为全球云计算领域No.1,AWS此次收缩在华研发力量,背后既有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也有企业战略重心转移的考量。而从更大的背景来看,AWS上研院的关闭,不过是亚马逊近年来在中国节节败退、此前中国区深陷裁员大潮的“缩影”。
市场持续承压
亚马逊云科技官网显示,AWS上研院于2018年秋成立,隶属于亚马逊云科技机器学习。在2018年9月17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在上海签约落户,其中就包括AWS上研院。根据当时报道,AWS上研院将集聚全球顶尖AI人才,参与和开发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生态系统。
AWS上研院主要关注多个重要领域:开发和贡献开源项目,比如广受欢迎的DeepGraphLibrary(DGL)框架;图神经(GNNs)领域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通过亚马逊云科技的服务(诸如 SageMakerDGL 和 NetpuneML 等)赋能客户;积极地同学术界进行相关合作。
AWS当时还表示,将为研究院引入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科学家、AWS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总监 Alex Smola,加州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博士Pietro Perona和教授 Allen E. Puckett,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亚马逊人工智能应用科学总监Stefano Soatto,以及AWS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沐等专家团队。
如此强大的团队配置,曾让业界对该研究院充满期待,也凸显了亚马逊当时对中国市场及AI领域的重视。
不过,如今的中国云计算市场早已从蓝海变为红海,本土厂商的崛起让AWS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阿里云、腾讯云等头部企业凭借对政策环境的精准把握、本地化服务的快速响应以及价格优势,不断蚕食市场份额。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前五被本土厂商牢牢掌握。
从细分市场来看,2024下半年IaaS市场中,阿里巴巴(09988,以下简称“阿里”)以26.1%的市场份额占据首位,华为、中国电信(601728)、中国移动(600941)和腾讯(00700)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分别为 13.2%、13.1%、9.3%、8.1%。
在PaaS市场,2024下半年AWS排名第四,市场份额9.2%,阿里以24.4%占比位列第一,腾讯、华为分别以11.7%、10.6%的份额处于第二、三位,中国电信以8.5%份额排名第五。
雷峰网报道称,2023年,亚马逊大中华区营收增速下滑。2023年10月初新任AWS大中华区一号位储瑞松,同年12月初内网邮件公布调整方案,推动销售体系重组,划分8大行业线并成立Top Acct部门专攻大客户。美国总部要求亚马逊大中华区2024年保持两位数营收增长,但面临大客户流失、核心销售员工跳槽直接带走客户压力等。

本土厂商不仅在基础云服务领域占据优势,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融合应用上快速突破,进一步压缩了AWS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维持大规模研发团队的成本压力日益凸显,成为促使AWS做出关闭决定的重要因素。
资源配置转向
从亚马逊全球业务布局来看,AWS上研院的此次关闭可被视为资源优化的一环。近年来,AWS全球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云计算市场逐渐饱和的背景下,亚马逊不得不将资源向高回报领域倾斜。
而就在近期,美国头部科技公司对高级别优秀AI人才的争夺“血雨腥风”。以Meta(META)为例,CEO扎克伯格不惜动辄开出上亿美元向OpenAI等的顶级科学家“挖角”。亚马逊于此时关闭AWS上研院,不排除将AI研发资源向美国本土集中、应对全球技术竞争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国际科技巨头首次调整在华研发部门。
2025年3月,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关闭了在中国运营了32年的研发部门,导致约1800人被裁员。据报道,微软(MSFT)也一直在逐步关闭其上海AI实验室,并将数百名专家搬迁至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地。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国际科技企业在全球战略布局上的调整趋势。
与此同时,亚马逊电商业务的出海战略也对资源分配产生影响。面对全球电商市场的激烈竞争,亚马逊需要集中精力优化供应链、提升物流效率、拓展新兴市场,这使得云计算业务的部分投入被分流。
AWS上研院作为海外研发分支,在集团战略优先级调整中,难以避免成为资源收缩对象。
此外,中国云计算行业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也增加了AWS的运营成本和合规难度,进一步推动其重新评估在华研发投入的必要性。
亚马逊中国“挽歌”
IDC指出,2024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增速回暖,市场商机多元化爆发。进入2025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算力建设和AI赋能成为IT发展战略重心,头部云厂商和云服务商纷纷出台AI基础设施投资规划,积极拓展算力生态。
AWS上研院选择于此时关闭,再次在云计算领域复现亚马逊中国近年在华布局调整和收缩的“无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唱响了亚马逊在中国的“挽歌”。
纵观亚马逊中国发展史,作为全球电商巨头的中国“分身”,亚马逊中国坚持全球通用的“无广告、无价格战”模式,这导致亚马逊一直未适应中国电商平台化、节日营销(如双11、618)等的特色生态。
同时,因为亚马逊中国团队缺乏自主权,关键决策由未在华生活的外籍高管制定,亚马逊也“成功”错过2012年前后的平台化转型窗口期。
2014年,亚马逊以15亿美元收购美国物流公司卓越(Zappos),同年在中国推出“海外购”业务,试图用全球供应链优势撬动中国市场。彼时,亚马逊的口号是“全球好物一站式购齐”,一度形成与淘宝、京东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在国内,被“9.9元包邮”和“次日达”“宠坏”的中国消费者,根本无法适应亚马逊的高价商品和慢节奏物流。而随着拼多多(PDD)及旗下Temu、抖音电商及TikTok、SHEIN等的崛起,亚马逊的“海外购”业务同样陷入尴尬境地。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以“极致低价+快速响应”横扫海外市场,直接争抢亚马逊的国际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B2C电商市场,亚马逊份额不足1%,而拼多多一家就占到了30%以上。也正是在此背景下,5月下旬关于“亚马逊中国大裁员”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炸了锅。
多家公开报道称,亚马逊中国大规模裁员,涉及ESM(卖家管理团队)、LCS(物流服务团队)等多个核心部门。甚至有传言称,部分团队可能直接砍掉一半人手,剩下的员工要么内部转岗,要么拿赔偿走人。与此同时,亚马逊中国的招聘需求表从原来的二十多页缩水到只剩两三页,仿佛一夜间“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两个月后,亚马逊中国的裁员大刀再次挥至AWS上研院,但愿这不是亚马逊在中国的最后“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