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贾丽
8月27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官宣将于9月4日发布新款三折叠屏手机。而三星的采用与华为不同折叠思路的三折叠屏手机也于近日曝光。
根据摩根大通等投行报告,苹果计划在2026年9月份与iPhone 18系列同步推出首款折叠屏手机,可能采用横向折叠方案或三折叠设计。专利文件显示,苹果已研发“Z”字形三折叠技术,配备双铰链和可弯曲玻璃屏幕。
从巨头暗中竞技三折叠手机,到vivo、OPPO、小米等手机品牌在折叠屏手机技术以及生态的持续探索,折叠屏市场正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
这场激烈的终端博弈,正将竞争的战线从消费端延伸至产业链上游。为构筑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上市公司正与终端厂商展开深度合作,围绕转轴、新材料等核心环节展开“护城河”布局,这种态势不仅推动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更激发了整个行业联合创新的新动能。
厂商角逐形态创新
时隔一年多,华为的新款三折叠屏手机即将问世。据悉,其将带来多项令全球瞩目的技术突破。
巨头纷纷布局的背后,是折叠屏行业的创新焦点正从早期的“双折叠”向更复杂的形态演进。“华为与三星的三折叠屏产品,采取不同折叠形态和思路,代表解决三折叠屏复杂工程问题的两种主流且差异显著的路径,两种技术形态也将引发市场热议,同时增加折叠屏市场热度。”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除了华为、三星等巨头外,更多品牌通过价格下探和功能创新扩大折叠屏手机市场覆盖,例如,荣耀发布的小折叠屏手机以高配置吸引消费者。国产厂商正通过“比价格、比配置、比影像”的策略,使折叠屏逐渐从高端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
与此同时,折叠屏手机市场已进入技术深水区,竞争维度从单纯硬件比拼转向形态、软件与生态的综合较量。
数据公司IDC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预计在2025年增速放缓,但长期增长前景依然稳固。2025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预计达947万台,同比增长3.3%。2025年上半年华为以75%市场份额创下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历史新高。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亿美元,中国以45%的全球份额成为产业核心引擎。
“在这一赛道上,华为已建立起强大的先发优势。三星、苹果的入局将加速带动产业链企业进一步解决折叠屏手机在铰链耐用性、屏幕折痕等方面的核心痛点,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标准升级。2026年可能是厂商市场份额竞争的重要节点。”刘兴亮认为。
产业链深度布局
终端市场的激烈竞争,迅速传导至上游产业链。作为折叠屏手机最核心、技术含量最高的部件,转轴及相关材料供应商成为各大厂商争相拉拢的对象,相关上市公司近期也密集披露了其在折叠屏领域的布局进展。
江苏精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公司折叠屏业务主要围绕两大板块展开,分别为动力板块,即折叠屏手机的核心部件转轴;金属制造板块,即转轴组件配套用的金属注射成型零件。公司负责人称,目前来看,北美客户如果发布折叠屏产品,很可能对整个产业起到引导作用。
近日,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投资者表示,公司为三星Galaxy Z Fold7供应超薄钛合金支撑件等零部件。广东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则披露,公司生产的智能手机精密结构件具有重量轻、厚度薄、气密性高等优势,相关精密结构件产品已应用于联想(MOTO)及北美公司的多款折叠屏手机。
谈及下半年市场情况,国泰海通科技资深分析师李轩对《证券日报》记者称,华为下半年有多款折叠屏新机发布,包括三折叠、双折叠手机等,将进一步带动国内折叠屏手机市场的增长。
随着元器件技术在“轻薄化”方面逐渐触及瓶颈,未来硬件领域的创新将更多聚焦于产品形态的持续迭代。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表示,折叠屏手机已成为中高阶市场的技术焦点和品牌差异化利器,各大厂商正积极扩展产品线与价格区间,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准备。
当下,折叠屏市场已从少数玩家的“试验田”,演变为手机巨头必争的“主战场”。“折叠屏手机市场已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用户接受度大幅提升,供应链愈发完善,市场规模增长可期。随着更多厂商在创新形态、零部件、生态的创新,将有望对手机消费市场带来较大的提振作用。”北京达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马继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