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底以来,权益市场开启了一波加速上升行情。市场情绪升温,但从数据来看,投资者行为似乎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迹象。
昨天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显示,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份额从6月到7月有所减少。其中,股票型基金净值虽然增长了约4.07%,但同期上证指数涨幅4.74%,或意味着权益类基金规模上升更多受益于市场行情推动,并未获得显著的申购资金支持,甚至部分资金在赎回。
融资余额则持续上升
行情向好但部分投资者选择赎回公募股基,背后的一种可能是:经历近期一波强势上涨后,此前在公募基金大热时高位进场的部分资金此时可能面临的更难以抉择的现实是——继续持有,还是收回本金离场?
作为基金投顾,买方视角的看法如下:
首先,审视自己是否能承受像过去一般的波动。回本是一个绝佳的“压力测试”,过去这段损失的经历,已经最真实地告诉了您,您的风险承受能力究竟如何。如果不想再经历这样的持有体验,并且不具备投资交易能力,可考虑优化账户在大类资产上的结构。
其次,审视自己的持仓是否集中。市场上涨带来的兴奋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一个关键问题:之所以亏损较大,是不是因为持仓过于集中在某个单一风格、单一行业或单一主题上?
这种情况下,“跑”的一部分,可以是“再平衡”。可以考虑将部分盈利落袋为安,可以去关注一些其他表现相对落后、但长期逻辑通顺的板块,降低组合的整体波动。目前,在关注成长类弹性板块的基础上,也可适当关注核心宽基、高股息等资产,或可能让组合更均衡、更可持续。
最后,可考虑适当重视公募基金超额收益的回升。在市场纵深发展的阶段,基金经理通过行业轮动和个股选择获取阿尔法的重要性正在上升。
写在最后,深入思考一下,部分投资者为什么会为“解套后要不要跑”而纠结?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的投资体系是“单层”的——只有进攻,没有防守。而坚持多元资产配置或许是解决纠结的较好方案:不只是关注股票型资产,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同时关注债券、黄金、海外权益等低相关性资产。利用多元化、跨市场、多策略的方式,追求整个账户的健康和稳定增长,长期而言或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