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基金投顾体验周记”系列第64篇。再次来聊聊基金投顾组合投与顾的选择。
重顾轻投
经历过三年多时间的摸索,当前业内主流的观点是重顾轻投。比如说“三分投七分顾”。
主流的态势是投顾组合要把精力多放在“顾”上,也就是陪伴上,增加黏性,提高活跃度,抓住用户更重要。相互交流的时候,危机感满满的主理人们,也更关心如何解除危机。
这种态势的形成或许跟过去两年行情不好大有关系,经历了苦痛折磨,主理人们对于“投”的信心明显不足,而销售机构对于“投”的怀疑也是到达了顶峰。由此很多人也就倾向于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也就是“顾”。
甚至可能会出现“投”分出去,专心于“顾”的变化,角色彻底转化。
最好的顾就是投
还有少数历经行情摧残依旧不服气的,坚持重投轻顾,认为“最好的顾就是投”,把业绩做好了都不用陪伴。
不得不说,有些主理人就是年轻气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个人能力上,自以为能够战胜市场,真不给自己留点后路……
尽力做好“顾”,起码下限会比较高,因为“投”不好可以圆回来,家人们都是一家人嘛。重投轻顾,万一投没做好,顾早就荒废,就没下限了。这么没下限的选择,过于理想化,全凭年轻气盛……
年轻气盛的代价也来了,过去两年市场不好挺难受,现在行情好了回本太快也很难受……甚至更难受了。但是思来想去,当初选的就是一条“不归路”,投就是要立得住的。
而经历了这么多,想必在投的方面也更强大了。
美美与共?
有没有可能“投”“顾”双强?当然有可能,只是太稀缺,就像大学里的教授,做科研和讲课好,往往只能占一样,很难在两方面都很突出。
当然了,人并不是机器,很难全面。“投”与“顾”的结合,可能也是行业未来的思考:
“投”“顾”强强联合。看似直接简单有效,实际操作起来阻碍重重,因为“投”并不是稳定输出,而“顾”是稳定输出,所以“顾”倾向于“投”差不多就行甚至越中庸越好。
科技赋能强“顾”。听上去有点复杂,但是目标比较简单,就是实现强“顾”的倾向,把业绩做中庸就行,并不需要做得很突出。
科技赋能强“投”。通过技术手段,把“顾”做得更到位,把“投”的副产品转化为“顾”的产品,更多触达用户,影响用户。
究竟会走哪条路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