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股科技巨头因AI狂欢屡创新高时,港股科技板块还在地板上。相较于纳斯达克动辄40倍的估值,港股通科技指数24倍的PE成为了全球追寻科技的最后一块估值洼地。$港股科技ETF(SZ159751)$ 自1月份以来上涨27.36%(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1.46%)。在这场科技股的价值重构浪潮中,港股科技ETF(159751)凭借其一键布局中国硬科技的特性,再度受到资金追捧。
一、技术面:双金叉+量价齐升,主升浪行情一触即发
从技术指标看,港股科技ETF(159751)近期已呈现多重底部反转信号,技术面与基本面的共振或催生一轮主升浪行情:
MACD与KDJ双金叉共振:日线级别MACD指标快线(DIF)已上穿慢线(DEA)形成金叉,且红柱持续放大,显示多头力量逐步占据主导;KDJ指标同步呈现金叉,J值突破50进入强势区间,短期上涨动能充沛。历史回测显示,此类双金叉信号出现后,ETF短期上涨概率超70%。
成交量温和放大,资金介入明显:6月以来ETF成交量有明细的放大趋势,昨天(6月5日)成交额1.81亿元。资金介入痕迹显著。今天盘中暂时保持震荡态势,是不错的低吸机会。
K线突破关键价位,主升浪形态初现:日线级别股价如果突破1.05元平台压制,周线级别更是站上5周均线,形成双底突破形态。若后续成交量持续放大,股价有望进一步挑战1.147元整数关口,中期涨幅空间或达15%-20%。
技术面核心结论:当前ETF已进入“右侧交易”窗口,MACD与KDJ双金叉确认短期趋势反转,叠加估值优势与资金流入,主升浪行情概率显著提升。
二、全球科技的估值洼地:港股科技指数24倍估值
2025年开年,美股AI概念股英伟达、超微电脑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而港股科技板块的AI龙头却普遍处于“估值洼地”。
与美股AI股“估值透支未来”不同,港股科技股的AI变现路径更清晰:商汤科技AI软件收入同比增65%,金山办公AI订阅收入占比突破30%。这种技术落地+业绩兑现的双重驱动,让港股科技股成为全球AI投资中少有的估值安全垫。目前港股通科技指数估值水平近24倍处于近五年31.42%分位点,PEG才0.35,越低于纳斯达克指数同期水平。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6月5日)
这种反差背后,是中国AI产业从技术到应用的全面爆发: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以72%的性能优势逼近GPT-4,却仅需其1/20的算力成本,直接改写AI商业化逻辑;
腾讯混元大模型已落地超50个场景,阿里云通义千问API调用量半年激增200倍,小米智能汽车搭载端到端AI算法实现城市NOA功能。
二、资金流动:全球资本再配置的核心战场
1. 南向资金:年内扫货3600亿,科技股成“头号目标”
2025年初至6月,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通6121亿元,其中净买入港股科技板块超3600亿港元,同比大增4倍。其中,腾讯控股、中芯、小米位列资金流入前三,显示资金对“AI龙头+硬科技”的明确偏好。
2. 外资回流:美联储降息周期下的“避风港”选择
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通道,港股“自由外汇+低税率”优势凸显。MSCI中国指数在全球新兴市场ETF的权重已提升至32%,而港股科技股作为其中“估值最低、成长最快”的板块,正成为外资加仓中国资产的首选。
3. ETF工具:港股科技ETF(159751)的“三重优势”
流动性佳:日均成交额超2.17亿元(年内100个交易日总成交217亿元),可随时变现;
费率低廉:综合费率仅0.5%/年,低于同类产品平均水平;
布局精准:前十大重仓股涵盖腾讯、阿里、小米、中芯国际等科技龙头,一键分享中国科技产业升级红利。
综上所述,在全球科技股估值分化加剧的当下,港股科技板块正以“估值洼地+产业升级+政策红利”的独特优势,展现出长期配置价值。基本面上,中国AI产业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爆发,为板块盈利修复提供坚实支撑。技术面上,港股科技ETF(159751)MACD与KDJ双金叉信号确认短期趋势反转,成交量温和放大印证资金介入。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现在真是买入港股科技ETF的绝佳时机。
港股科技关联个股:小米集团-W、阿里巴巴-W、比亚迪股份、腾讯控股、美团-W、中芯国际、百济神州、快手-W、小鹏汽车-W、理想汽车-W。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