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开完,全球AI产业的竞争更激烈了。大家都在聊算法多厉害、终端多智能,但有个更关键的东西被忽略了——所有AI应用的底层,都离不开海量数据的处理和挖掘。$大数据ETF(SZ159739)$表现亮眼,近一个月内上涨10.56%,捕捉AI革命里核心的“数字石油”价值。
一、政策和技术一起推:数据从“资源”变“资产”
上海今年一季度AI产业规模涨了29%,利润更猛,涨了65%。这背后是数据用得越来越顺了。国家最近出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看似管得严,其实是给数据“上户口”——明确谁的数据归谁,怎么用才合规。加上各地政府在建的“智算+语料+基模”一体化平台,数据不再是散沙,而是能定价、能交易的资产。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7月28日)
大数据ETF里的公司,比如做数据中心的、搞数据标注的、管数据安全的,直接吃到了这波政策红利。像太极股份帮政府管公共数据,奇安信守着数据安全的大门,这些企业都在帮数据“变钱”。
二、技术突破的底气:数据是AI的“燃料”
大会上展出的3000多项黑科技里,有个超牛的“超节点真机”和思科的智能运维平台,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大模型多聪明、机器人多能干,都离不开数据的“投喂”。光模块厂商最近股价涨,就是因为市场知道未来数据传输需求会爆炸。工业机器人能干活,靠的是传感器实时传回来的海量数据,加上算法快速学。
大数据ETF覆盖了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从存数据到分析数据,再到用数据训练模型。比如气象大模型需要全球气象数据“练手”,医疗AI诊断系统得靠百万份病例数据“学看病”,这些背后都是数据企业在支撑。
三、数据在不同行业“落地生根”
AI现在开始往医疗、能源、教育这些行业里钻,本质是数据在这些地方“变现”。比如联影医疗的AI看片系统、推想医疗的肺部CT分析,核心不是算法多高级,而是能把医疗数据整理得规规矩矩。再比如银行用AI分析用户交易数据,搞出“AI+金融”服务,也是数据在背后发力。
大数据ETF里有很多专门给行业“定制数据”的公司。他们帮教育、制造这些领域建数据仓库、开发数据平台,成了AI改造传统行业的“中间商”。现在大家都在追大模型,但这些给模型“喂数据”的企业,价值可能被低估了。
四、为什么选ETF?分散风险+长期吃肉
AI行业虽然火,但技术难、监管严,单个公司可能今天涨明天跌。大数据ETF不一样,它把数据产业链上下游的公司都装进去,硬件、数据、应用全覆盖,东边不亮西边亮。就算有些公司被炒得太高,ETF的整体估值还能反映行业真实水平。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7月28日;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更关键的是,数据是长期饭票。不管是国内公共数据开放,还是和东盟、金砖国家搞数据合作,都需要专业公司来“搬数据”。大数据ETF就像个“数据指数”,能一直跟着行业成长。
最后说两句
这次人工智能大会,标志着AI从“秀肌肉”转向“干活”。数据不再是算法的“小跟班”,而是成了定义产业格局的“老大”。大数据ETF(159739)通过布局整个数据产业链,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搭便车”的机会。当大家都在聊算力、模型多牛时,或许该想想——在AI革命里,谁掌握了数据,谁才真正掌握了未来。
大数据关联个股:科大讯飞、中际旭创、新易盛、中科曙光、金山办公、浪潮信息、恒生电子、紫光股份、润和软件、润泽科技。
(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