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港股创新药板块在短暂回调后延续上涨态势,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为例,其成分股中康希诺生物(06185.HK)、晶泰控股(02228.HK)等龙头个股盘中涨幅超10%,而$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近期单日成交额均超25亿元,热度依旧高涨。回顾近三个月表现,该基金年内涨幅已突破100%,显著跑赢恒生科技指数(23.6%)及医药子板块其他指数。这一强势表现背后,是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资本回暖的三重驱动。
8月初,AI制药企业晶泰控股(02228.HK)宣布与跨国药企达成总额59.9亿美元的全球合作,涵盖多个临床前阶段小分子药物的开发权益。这一交易不仅打破了三生制药5月与辉瑞60.5亿美元合作的纪录,更凸显中国创新药企在技术输出端的竞争力。据医药魔方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总额已超600亿美元,占全球BD市场的30%以上,其中AI制药、双抗/ADC等前沿领域占比达65%。晶泰科技的案例表明,AI技术可将药物研发周期从传统5-7年压缩至2-3年,成本降低70%,这种效率革命正重塑全球创新药研发格局。
君实生物(01877.HK)近期公布的DKK1抑制剂JS010的II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2%,优于同类竞品,成为全球进展最快的DKK1靶点管线。该药物已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预计2026年提交上市申请。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从“Fast-follow”向“First-in-Class”的质变:目前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成分股中,已有12家企业拥有全球首创(FIC)或同类最优(BIC)管线,覆盖ADC、双抗、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例如康方生物的PD-1/CTLA-4双抗已在美国完成III期临床,潜在峰值销售额预估超50亿美元。
2025年医保改革首次设立丙类目录,商保覆盖的创新药品种可享受3年价格保护期,同时医疗机构需在3个月内完成创新药进院,显著缩短商业化周期。湘财证券测算,新政策下创新药入院渗透率有望从当前的40%提升至70%,峰值销售额实现时间缩短1-2年。此外,上海、北京等地试点“创新药械先行支付”机制,允许商保直接结算高价疗法,如CAR-T治疗费用可通过“沪惠保”报销60%,进一步释放支付端潜力。
东海证券数据显示,2021-2025年医药行业销售费用率从14.33%降至12.18%,叠加海外授权收入爆发,头部药企利润率持续改善。例如信达生物2024年亏损同比收窄90%,石药集团GLP-1药物SYH2086以20.75亿美元授权出海,首付款即覆盖全年研发投入。技术迭代亦加速商业化变现:ADC药物领域,国内已有12款产品获批,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单季度销售额突破5亿元;GLP-1减重赛道,华东医药、信达生物等企业的多靶点药物临床进度紧追诺和诺德。
作为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核心工具,$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以其100%纯度成为布局创新药板块的优质选择。该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70.19%,覆盖信达生物(12.3%)、百济神州(10.8%)等出海龙头,且成分股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18%,显著高于A股医药板块。相较主动管理型基金,ETF工具优势凸显,在成本效率、交易灵活性等方面皆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或可以部分仓位配置,跟上创新药产业红利。#中国军工竞争力重估,军贸份额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