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盘在3600点附近拉锯,军工、保险及创新药板块维持强势。
值得一提的是,A股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午后罕见涨停。恒瑞医药官宣,公司与英国医药巨头GSK达成协议,GSK将向恒瑞支付5亿美元的首付款,未来基于成功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的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
老司基注意到,2025年以来,创新药领域涨势喜人,但港股创新药和A股创新药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一边是港股创新药动辄90%+的狂飙,像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年内涨幅高达98.81%,即将翻倍;一边是A股同类指数的平平无奇,像中证创新药指数(931152)年内涨幅仅为27.8%。
10只创新药指数2025年以来涨跌幅情况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5.7.25
都叫创新药,差别为何这么大呢?普通基民又该怎样布局?我们稍微展开聊聊。
A股涨幅为何远远落后港股?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板块持续爆发,A股、港股上市企业股价接连大涨。有人惊呼,国产创新药正迎来产业“DeepSeek时刻”。
国内医药产业创新输出、走向国际的趋势愈发明显,带动我国向着“医药强国”的方向不断迈进。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已突破450亿美元,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成绩。
问题来啦!同样是创新药,为何港股和A股涨幅天差地别呢?老司基个人觉得,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估值起点不同。2024年底,港股创新药板块整体PS(市销率)不足3倍,处于2018年以来5%分位;A股创新药PS约7–9倍,位于40%分位。同样的利好,对“地板价”的港股是估值修复,对A股只是“锦上添花”。
二是,政策催化不同,港股享受“全球流动性”,A股享受“国内医保”。港股创新药公司60%以上收入来自海外授权或中美双报,美联储2024Q4以来降息预期升温,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反弹40%,直接带飞港股Biotech。而A股创新药仍以国内销售为主,医保谈判降价幅度从60%降到40%,情绪回暖,但盈利弹性远小于港股“License-out”一次性大订单。
三是,资金结构不同。港股作为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联动性较强。当市场看好,大量国际资金涌入港股创新药领域,进而带动指数大幅攀升。而A股市场相对较为独立,受影响程度较小。同时,今年南向资金疯狂扫货港股,截至7月25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8200亿港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巨大增量资金形成助推“火箭燃料”。A股则受抱团瓦解的负循环困扰,直到4月才真正企稳。
四是,权重存在差异,港股“小而美”,A股“大而稳”。像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成分股中有70%个股自由流通市值小于500亿,且大多是2–3期临床、刚刚商业化的“爆款预期”;而CS创新药指数前五大权重平均市值1600亿元,多为已上市大单品进入收获期,成长斜率自然放缓。
分享三条布局思路
以上我们看到,同叫“创新药”,选错指数,收益可能半年就差了70%。所以,分清工具很重要。
鉴于港股创新药和A股创新药表现存在差异,我们可以考虑将资金分散投资于跟踪不同创新药指数的基金。既可以配置部分跟踪港股创新药指数的基金,分享港股创新药企业的高增长潜力;也可以配置跟踪A股创新药指数的基金,借助A 股市场相对稳定的特点,平衡投资组合的风险。
01,想押注港股高弹性
可以选目前基金跟踪规模最大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共有7只指数产品,跟踪总规模达217亿元。其中,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规模最大,达到105.76亿;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规模均超过40亿,场内流动性较好;场外基金中,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联接A/C(021030/021031)规模居前,适合场外布局。
另外,跟踪中证港股通创新药(931250)的指数基金共有12只,ETF有2只,为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港股创新药ETF基金(520700);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HSIDI)的ETF有1只,为恒生创新药ETF(520500)。
这类指数基金,ETF可T+0交易,总仓位建议≤20%,避免波动过大。
02,想降低回撤长期持有
可选A股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931152),相比港股,波动相对小,适合定投。
目前跟踪该指数的基金共有16只,跟踪总规模157亿元。其中,创新药ETF(159992)规模最大,达97.97亿元,流动性极好;创新药ETF易方达(516080)管理费率为0.15%最低一档,近1年超额收益最好。场外定投,可选择广发中证创新药ETF联接A(012737)、银华中证创新药产业联接A(012781)等。
03,想沪港深一键打包
可关注恒生沪深港创新药50指数(HSSSHID),港股70%+A股30%,自动再平衡,跟踪基金包括:创新药ETF天弘(517380)及该ETF联接基金(A类014564,C类014565)等。
2025创新药的故事告诉我们,资产价格的起点,往往决定了涨幅的高度。而我们的任务,是在认清差异后,用合适的工具与纪律,把高波动转化为高回报。
#药品“反内卷”?医保局优化集采规则#
#大牛市真的要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