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顾交流会#除了火热的A股,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下,正在蓄势的黄金或值得关注。
黄金自4月22日站上3500美元/盎司后,便进入箱体震荡态势,近4个月基本保持在3300美元/盎司附近窄幅波动。
近期美联储降息预期持续升温,现货黄金也于今日(8月28日)盘中再度站上3400美元/盎司。那么,黄金能否迎来年内第二波主升浪行情?
1)复盘2025年以来黄金行情
2025年以来,截至8月27日,伦敦金累计上涨29.43%。
从过程来看,可以分为4个阶段:
阶段1:2025年1月-4月,呈现单边上涨的行情。伦敦金现货自年初3335美元/盎司上涨至4月22日盘中最高点3500美元/盎司。主要驱动因素为:美元指数走弱,“去美元化”宏大叙事下,黄金配置需求提升。此外,对等关税事件叠加全球资金对美国债务的担忧,推动避险需求抬升。
阶段2:2025年4月-5月,高位回调。一方面,触达历史新高后,存在调整消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地缘局势缓和,美元指数阶段性企稳,对等关税情势缓和,提供了调整的契机。
阶段3:2025年5月-6月,低位修复。地缘事件(伊以冲突、印巴冲突)催化,叠加交易层面获利盘了结压力缓释,金价修复。
阶段4:2025年6月-8月,箱体震荡。美国通胀预期和降息预期反复横跳,全球风险资产表现较佳,“去美元”宏大叙事没有新的催化,金价窄幅震荡。

2)梳理支撑黄金的2条定价逻辑
聚焦于当前,支撑黄金价格的逻辑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是,在美元信用未真实坍塌前,回到传统定价框架下,与美元比价。即美元实际利率衡量黄金持有成本,当经济走弱美联储降息时,实际利率下行,黄金持有成本下降,黄金价格上涨。反之,则下跌。
二是,“去美元化”叙事下,基于黄金的货币属性定价。即若美元信用持续下滑,美国财政纪律持续放纵,全球资金对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的信任度下行,作为无主权但有货币属性的黄金则容易受到追捧。

3)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再度打开短期黄金的期待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的发言,提升了市场对于9月降息的预期。鲍威尔提到“关税对消费价格的影响是短期的,一次性的”,“政策已处于紧缩区间,基线展望及风险平衡的转变可能需要调整政策立场”。
发言后,芝加哥利率期货工具显示,市场对于9月份降息的预期概率达到90%。
4)实际上,降息时点或并不重要,理解降息的逻辑更重要
9月到底会不会降?这个问题的重心是降不降,而不是什么时候降。从终局来看,降息或是美联储的必然选择。
经济增长放缓,就业下行风险显现。美国经济数据已显现经济的疲态,7月ISM服务业PMI仅50.1%,几乎陷入停滞。而从预期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持续下滑。就业方面,这是更让美联储紧张的指标,美国5月、6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合计下修25.8万人。

美元流动性是另一个指向美联储宽松的理由。相较于美国经济的变化,一个容易让市场忽略的因素是美元流动性的变化。当前美国隔夜逆回购使用量降至低位,但美国财政部存款余额需要回补。因此,TGA的回补或不得不直接消耗隐含准备金,容易造成银行间的流动性问题。

5)如果降息落地,滞胀担忧或随之而来,同样利于黄金
当前美国经济增长对降息有诉求,但二次通胀的担忧随之而来。7月,美国CPI、核心CPI读数分别为2.7%、3.1%,通胀现实并未回到2%的水平。一方面,关税对于通胀影响到底是不是一次性的,现在定论或依旧偏早。另一方面,降息落地后,或进一步加剧市场的通胀预期。当前美债期限利差走阔,便是担忧的显现。如果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格局,同样利于黄金。

6)黄金长期叙事逻辑目前尚未松动
美国财政纪律持续放纵。当前美国国债总量已达到37万亿,美国政府单年度债务付息占单年度财政收入的比例迫近20%,财政压力可见一斑。而在这样的情形下,今年依旧通过了《美丽大法案》,减税无疑让政府的偿债能力进一步下行。

央行购金脚步并未停歇。2022年-2024年,连续年度购金超过千吨。今年以来,截至6月30日,全球央行再度购金415吨。购金的另一面是,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的下行,这些行为体现的都是对于美元信用的下滑。

7)在全球货币持续宽松的时代,重视黄金配置价值
抛却短期的因素,在全球货币超发的时代,基于资产配置多元化的视角,黄金也值得重视。据相关研究显示,在传统股票、债券的投资组合之中,加入5%-10%的黄金,能有效提升投资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8月行情收官 大家都赚了多少?##9月你看好哪条投资主线?#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也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不预示基金未来具体投资操作,基金经理可在投资范围内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