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最近的大消息,昨天美国方面跟日本敲定了个新玩法,“投资换关税”。简单说就是日本承诺投5500亿美元到美国的基金里,美国这边就把日本出口的关税降到15%,比之前威胁的25%低了不少。更有意思的是,这基金里的项目由美国说了算,利润90%归美国纳税人,日本只拿10%,操作确实够“前所未有的”。
现在这事儿已经成了个模板。欧洲那边最近动静不小,听说官员们已经开始接受15%关税这个数了,毕竟比起25%,15%至少还能让企业扛住。再加上8月1日“关税大限” 越来越近,欧洲、韩国这些主要贸易伙伴估计得抓紧了,大概率都会往15%这个基准靠。
里面的门道其实不难看懂。美国这是想用关税当杠杆,逼着伙伴掏钱投资,本质上是在重塑规则。但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全球供应链得重新算账了,哪些地方关税低、哪些地方投资成本划算,都得重新排优先级。尤其是那些依赖出口的行业,比如汽车、半导体、机械这些,接下来肯定要调整布局,不然关税成本就能吃掉一大块利润。
那这种调整对我们来说,该盯着哪块?其实规则一变,供应链必然会找更稳妥的 “缓冲带”。东南亚就是个绕不开的地方。现在东南亚跟欧美、中日韩的关系都挺紧密,而且它本身不是美国这次重点施压的对象,关税环境相对缓和。更重要的是,这几年东南亚的制造业和科技产业链一直在往上走,像印尼的电商、越南的半导体组装、新加坡的金融科技,都在快速成长。
而$东南亚科技ETF(SH513730)$ 和其联接基金$华泰柏瑞东南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OTCFUND|020516)$我觉得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首先,它覆盖的是东南亚主要科技企业,从电商平台到支付工具,再到跟制造业相关的科技公司都有。这些企业有个天然优势:既不用直接面对美国对中日欧的高关税压力,又能承接从中国、日韩转移出来的部分产业链订单,等于站在了供应链调整的“舒适区”。
再往细了说,东南亚本身的市场潜力也在爆发。年轻人口多,互联网渗透率年年涨,光是本地的电商、移动支付需求就够这些企业吃一阵了。而且这次美国逼盟友投资,反而可能让更多科技企业把产能往东南亚挪,毕竟在这里生产,出口到欧美时,关税成本能比从中国、日韩直接出口低不少,性价比更高。
说真的,现在看下来,15%关税这个基准一旦定下来,全球的“成本地图”就得重画。那些能在新地图里找到低摩擦区域的资产,肯定更有韧性。东南亚科技这一块,既有产业链调整的红利,又有本地市场的增长,这会还是值得多看看的。#中国下半年将掀起人形机器人应用热潮##专家:反内卷或过度炒作!你怎么看?##药品“反内卷”?医保局优化集采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