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察到港股市场有个很关键的变化:9月以来现金股票日均成交额冲到了3180亿港元,比年初至今的2540亿港元多了25%还不止。这波成交额回暖的核心动力是什么?高盛最新研报其实点透了——南向资金的结构性流入,而且这种流入不是短期炒作,是内地资金对港股科技资产“稀缺性+估值折价”的长期配置行为。
而要把握这波趋势,我觉得跟踪$恒生科技ETF(SH513130)$ ,是绕不开的核心工具,今天随着盘中回暖,涨幅达1.21% 先把南向资金的影响拆透。高盛的数据很明确:南向资金贡献了港股总成交额同比增长的30%-40%,现在占比已经稳定在25%左右。
更关键的是,南向资金买港股科技不是“雨露均沾”,而是有清晰的偏好——一方面盯着腾讯、阿里这种现金流稳定、分红率3%-4%的龙头,另一方面重仓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这类A股稀缺的半导体标的。
查了下近3个月数据,南向对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的净买入累计超200亿港元,这种“真金白银”的配置,直接给港股科技板块托了底,而恒生科技ETF(SH513130)作为指数型产品,净值自然和这波资金流深度绑定。
再看估值层面的预期差。当前恒生科技指数动态PE大概23.8倍,处于2018年以来的33.96%分位,不仅比纳斯达克100的35倍低了近20%,更和2021年牛市时的均值有明显差距。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量价背离”——现在港股科技的成交额已经恢复到2021年峰值的70%,但指数点位才到当时的60%,本质是市场还在怀疑南向资金的持续性。
但高盛的逻辑其实站得住脚:内地资金配置港股科技,核心是为了资产多元化(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和吃估值折价(港股科技股股息率普遍比A股同类型高1-2个百分点),这种需求是长期的,不是短期投机。一旦市场认可这种“结构性流入”的逻辑,指数估值往历史中枢(大概35倍PE)修复,恒生科技ETF(SH513130)的净值空间就打开了。
还有基本面的支撑不能忽视。恒生科技指数前五大权重股——腾讯、阿里、美团、小米、京东,最近都交出了不错的业绩:腾讯视频号广告季度同比涨超80%,阿里云增速回到12%(之前连续几个季度个位数),美团到店业务利润率稳定在30%以上。这些龙头的业绩拐点,刚好和南向资金的配置逻辑形成共振——既看短期业绩修复带来的盈利支撑,也认长期科技迭代的价值,比如腾讯的AI大模型落地、中芯的先进制程突破。而且现在指数里半导体板块占比已经提到15%,这一块受内地产业链升级驱动,是南向资金新的配置重点,等于给恒生科技ETF(SH513130)加了层“成长buff”。
最后说下恒生科技ETF的工具属性。作为场内规模超百亿的恒生科技ETF,近30日日均成交额超15亿元,折溢价率长期控制在0.1%以内,不管是想做波段捕捉短期波动,还是长期配置分享板块成长,流动性都够。管理费0.5%/年、托管费0.15%,在同类ETF里也算偏低的,长期持有成本不高。 场外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下它的联接基金$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联接(QDII)C(OTCFUND|015311)$
从目前大逻辑看,南向资金的结构性流入没停,港股科技板块的“稀缺性+估值折价”优势还在,恒科ETF作为跟踪这一板块的核心工具,当前的位置其实给愿意拿长期的投资者留了布局窗口。现在重点看两个指标:南向资金对科技龙头的净买入是否持续,成分股的业绩兑现能不能跟上——这两个没变,配置逻辑就还立得住。#指数操盘手集结令##高盛称A股“慢牛”格局稳固##美联储降息25基点!政策重点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