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想陪伴成长,只想摘取胜利的果实。这话虽然现实,但是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投资理念。都说科技成长长期投资收益可观,但是高股息才是“真香”。不要未来,只看当下,$银行ETF指数(SH512730)$年内已经上涨21.3%,成为行情的重中之重!
一、高股息资产的定价权重构
在利率中枢持续下移的宏观环境中,银行股的股息率优势正在重塑资产配置格局。中证银行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5%,其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头部机构持续维持5%以上的股息率。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7月14日)
这种收益特征在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已现端倪——央行明确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列为政策重点,通过MLF操作机制改革,推动商业银行净息差修复。数据显示,六大行净息差已从低点的1.5%回升至1.8%区间,直接转化为股东回报能力的提升。
不同于传统固收产品的刚性兑付属性,银行ETF指数(512730)通过动态持仓实现股息收益与资本增值的双重收益。其前十大持仓股中,江苏银行、浦发银行等区域性龙头股息率突破6%,而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凭借稳定的派息政策,成为险资、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的核心配置标的。这种类固收+的收益结构,在无风险利率跌破2%的市场环境下,展现出显著的相对价值。
二、金融周期股的属性觉醒
2025年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揭示的关键趋势,正在唤醒金融周期股的属性。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双重作用下,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62%,拨备覆盖率突破200%,风险抵补能力达到近年来最佳水平。这种基本面改善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中证银行指数近三个月涨幅达17.26%,显著跑赢沪深300指数。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7月14日)
更值得关注的是银证联动效应。数据显示,银行与证券板块收益率相关性系数达0.78,这种高度协同性在市场反弹期尤为明显。当证券板块PB估值处于近十年15%分位时,银行股的稳健表现往往成为市场情绪的稳定器。以2025年4月市场调整为例,银行ETF指数(512730)在指数下跌过程中逆势上涨0.8%,充分验证其"市场压舱石"功能。
三、机构资金的结构性布局
从持仓数据看,银行ETF指数(512730)正成为机构投资者重构组合的重要工具。工商银行机构投资者平均持仓周期达9.8个月,北向资金单日最大净买入记录达12.4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聪明钱对金融周期股的战略认同。相较于个股投资,ETF的分散化持仓有效规避了单体银行的风险暴露,同时通过紧密跟踪中证银行指数,确保组合收益与行业的高度契合。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7月14日)
在资产配置层面,该基金0.3%的管理费率和0.1%的托管费率,相较于主动管理型产品具有显著成本优势。这种低费率结构在长期持有策略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资产荒”背景下,费用侵蚀对收益的影响愈发显著。
四、周期股牛市的战略机遇期
站在2025年中的时点,金融周期股正处于政策面与基本面的双重拐点。央行灵活把握政策力度和节奏的表述,预示着下半年流动性环境将保持适度宽松。而银行股作为典型的顺周期品种,其净利润增速与PPI同比增速呈现高度正相关。随着PPI同比降幅收窄,银行业盈利改善的传导机制正在形成。
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ETF指数(512730)提供了独特的双属性配置价值:既可通过高股息率获得稳定现金流,又能分享金融周期向上的资本利得。这种特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尤为珍贵——当成长股估值泡沫面临挤压时,具备安全边际且兼具进攻性的金融周期股,正在成为资金避风港与收益增强器的完美结合体。
数据不会说谎,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银行ETF指数(512730)的净值曲线,记录的不仅是数字的跳动,更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真实写照。在这场高股息与周期股的共振中,聪明的投资者已经找到通往财富增值的密钥。
银行板块关联个股: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江苏银行、浦发银行 、中国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
(数据来源:iFinD;截止时间2025年7月4日;文中个股仅作示例,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基金:
风险提示:本材料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外部报告资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任何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及经营业绩等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未来的投资可能会因外部经济状况变化(如利率、市场趋势和不同投资组合中的不同商业环境以及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投资者不应以该材料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