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板块大涨,上车好时机?

一、市场现状:政策、订单、技术三重共振驱动上涨
1. 政策端:中央与地方协同发力,夯实长期发展基础
2025年二季度以来,政策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工信部于7月12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并强调加快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等标准研制,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地方层面,宁波市6月发布《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给予最高1亿元补助,并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北京亦计划在二季度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加速产业集聚。政策组合拳直接提振市场信心,成为板块上涨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数据来源:工信部官网、宁波市政府官网)#机器人利好频出 产业投资机遇凸显#
2. 订单端:商业化落地加速,行业从示范迈向规模化
近期,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商业化里程碑事件。中国移动旗下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1.24亿元采购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其中智元机器人中标7800万元全尺寸机器人采购包,宇树科技中标4605万元小尺寸机器人及灵巧手订单。这是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单笔订单,标志着行业从技术验证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此外,优必选Walker S系列已进入蔚来、比亚迪等车企参与质检流程,工业场景渗透加速。东吴证券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初步商业化场景集中在表演展示和数据采集领域,但工业场景的拓展将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数据来源: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东吴证券研报)
3. 技术端:感知、控制、AI模型突破提升复杂场景作业能力
技术迭代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关键。近期,行业在感知能力、运动控制算法及AI模型集成上取得显著进展。例如,人形机器人在感知层面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实现环境动态识别;在运动控制层面,通过强化学习优化步态算法,提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在AI模型层面,大语言模型(LLM)与视觉语言模型(VLM)的融合使人形机器人具备更强的任务理解和执行能力。深圳即将举办的“美好生活 深圳创造”创新产品展上,智平方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将展示其在家庭服务场景中的交互能力,进一步验证技术成熟度。(数据来源:行业展会公告、企业技术白皮书)
二、短期波动:资金情绪与行业基本面分化
1. 资金端:ETF加仓与游资炒作共舞,但需警惕情绪过热
近期,资金加速涌入机器人赛道。跟踪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的ETF连续3日获资金加仓,最新规模超17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主题ETF(562500)单日成交额达3.67亿元,显示资金流入迹象明显。然而,短期涨幅过大也积累回调压力。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因涉及机器人概念股价大幅上涨,但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9.98%,基本面与估值严重背离。此类案例表明,部分标的的上涨更多受资金情绪驱动,而非业绩支撑。(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企业财报)
2. 行业端:产能与需求错配,商业化落地仍存挑战
尽管长期增长逻辑未变,但人形机器人行业当前面临产能与需求的错配问题。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头部企业均公布数千台交付计划,但受制于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度传感器、伺服电机)产能不足,实际出货量仍低于预期。例如,某企业2025年一季度交付超1万台机器人,但其中人形机器人仅占3%,且订单排期已至下半年。此外,部分企业业绩表现不及预期,反映出短期商业化落地的挑战。技术层面,AI视觉导航、柔性抓取等长尾场景尚未完全突破,可能影响商业化进度。(数据来源:新浪财经、企业公告)
三、长期展望:政策与技术共振,市场规模有望指数级增长
1.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奠定长期增长基础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配套千亿级产业基金。工信部明确提出2025年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地方层面,北京、江苏等地推出“首台套”补贴、场景开放等举措,加速产业落地。政策端的持续加码将推动行业从“概念炒作”转向“业绩兑现”,为长期增长提供坚实保障。(数据来源:工信部官网、地方政府政策文件)
2. 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推动应用场景多元化
随着AI大模型迭代加速和硬件技术改进,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和性能将持续提升,成本逐步下降。美银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1.8万台,2030年将增至100万台;国内机构预计2026年销量突破10万台,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应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将从工业领域拓展至医疗、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辅助医生进行手术、护理患者;在家庭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作为家庭助手、陪伴机器人等角色,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数据来源:美银研报、国内机构预测)
3. 产业链完善与国产化替代,提升行业竞争力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涵盖上游零部件供应、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应用开发。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将持续提升,降低成本并提高供应链稳定性。例如,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和电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可直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长盛轴承与宇树科技合作开发的自润滑轴承已实现小批量生产销售。产业链的完善将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良性循环,提升整体竞争力。(数据来源:企业公告、行业研报)
风险提示:部分个股讯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或收益暗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防御,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防御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