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今年二季度FOF重仓持有数量居前的主动权益基金里,有好几只都是量化增强策略的产品,比如博道久航混合、博道成长智航股票、中信保诚多策略混合等。
过去也有较多FOF持有这类产品的情况,但是印象里相较之下好像今年二季度的程度更突出一些。
当然,FOF参不参与这类产品,本身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都是合理的选择。
但既然看到了这样的变化,不妨来聊一聊这类策略的产品。
说到“量化增强”这个概念,大家伙应该不陌生。
就目前市面上多数量化增强策略主动权益基金而言,其策略底层与增强指数基金算是一家。
不过这个“一家”不要理解为“一样”,而是说都源于类似策略逻辑延生出来的不同策略分支。
我们平常所说的增强指数基金,收益分为被动跟踪指数的beta收益部分、增强策略的alpha收益部分。
实现的方式是,选定一个具体指数,然后在保持与这一指数行业、市值等结构高度近似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各样的财务指标、量价指标、其他纯统计类指标等,筛选并持有一批较有希望稳定跑赢这一参比指数的个股,同时以相应频率动态调整持仓以保持这一较高的概率水平,这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多因子策略。
在国内公募基金市场上,增强指数基金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目前存续的已近400只,合计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200亿元,比如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华夏中证500指数增强、万家中证1000指数增强等,都是这一类产品。
从策略角度看,增强指数基金是主动管理和被动投资的结合体。
从我个人的角度认为,它更偏向于一种主动型产品。只不过在通行的基金分类中,它通常和被动指数基金放在一块统称为指数型基金。
回到前面讲到的量化增强策略主动权益基金。
这类策略的主动权益基金其实也不少了,只不过在公告文件里很多都没有特别约定或说明要采用量化增强策略,以致很多基民都不清楚它们采用的其实就是量化增强策略。
量化增强策略主动权益基金里,比较多见的一种策略就是增强指数策略的变形。
这种策略同样是基于某个指数的成分股结构,通过多因子模型来选出预期表现更好的个股,目标也是跑赢指数。
但关键的不同在于,它们不像增强指数基金那样注重控制行业中性、市值中性等中性要素,而是更愿意主动暴露一定的风格风险,以争取更高的超额收益,也愿意为此承受更大的波动。
简单一点说就是,通过风险暴露换取更多超额收益机会。
至于它们到底对标哪个指数,就没有增强指数基金那么透明了。如果没有公开说明,外界只能通过持仓结构来做大致推测。
比如前面提到的博道久航混合、博道成长智航股票、中信保诚多策略混合,它们的业绩比较基准分别是 “中证800指数收益率*8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中信成长风格指数收益率*90%+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税后)*10%”、“沪深300指数收益率*50%+中证综合债指数收益率*50%”。
那它们具体选择的是哪个对标指数?就是这些基准里权益部分的那个指数吗?
私以为就不一定了。
只能说根据各自现任基金经理任内的持仓结构来看,前一只整体更偏中盘或大中盘成长风格,中间一只偏中小盘成长风格,而后一只偏向于小盘平衡风格。
尽管不能完全确定它们到底选择了哪只指数进行对标,但其持仓的市值风格、成长价值风格通常情况下会相对稳定,就像是一个风筝,虽然风筝在上边飞,但总是有一根线拉住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FOF愿意配置这类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们的风格特征相对可预期,同时又具备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
至于这些产品在各自风格下的超额收益表现到底如何,可以找一些近似风格的宽基指数做对比来辅助判断。
如果有小伙伴对量化增强的主动权益基金感兴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怎么识别它们呢?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这类基金通常持股非常分散,单一股票占比低且较均衡。
这类产品和传统的主动管理型权益基金在持仓结构和业绩表现上到底有多大差异,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进一步亲自探索一下。
$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A(OTCFUND|0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