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夕科技副总裁陈仙勇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 3-5 年,公司将持续提升核心零部件与机器人整机国产化率,扩大在 3C 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落地规模,同时加速国际化布局,向全球推广中国通用机器人方案。
非夕科技深耕通用智能机器人领域近10年,并首创“自适应机器人”概念,将其实现产品化。自适应机器人,即通过“力控+AI”的仿人化技术路径,让机器人能在复杂环境中进行实时感知和决策,具备类似人类的柔顺操作能力。

据陈仙勇介绍,非夕科技以“自适应机器人”技术路径开辟差异化赛道,通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与“力控+AI”技术创新,已经在多个工业场景中实现快速落地。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非夕科技深耕的重点方向。”陈仙勇告诉记者,非夕科技通过“自研+国内供应链协同”模式,已实现减速器、力控传感器、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技术突破,目前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国产化率达90%。
谈及零部件国产化挑战,陈仙勇坦言,核心零部件在精度、寿命、一致性上仍需长期投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存在“孤岛效应”,但中国制造业庞大的应用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天然“试验场”。“政策支持叠加AI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国产零部件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陈仙勇解释,人形机器人侧重运动能力,自适应机器人更强调仿人化操作,能通过实时感知与决策在复杂环境实现柔顺操作,该技术可落地工业、服务等场景,如 3C 电子精密装配的毫米级力觉反馈组装、汽车制造的抗干扰连续运行。
据他介绍,非夕科技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大模型,结合物理世界与操作场景数据,较通用大模型在工业场景落地效率提升30%。“通用大模型擅长语言处理,而我们的模型扎根真实工厂数据,能让机器人更懂物理世界,缩短‘实验室到量产’周期。”
展望未来,陈仙勇表示,非夕科技希望构建覆盖机器人本体、智能算法、操作系统的全栈技术体系,将以 “力控 + AI” 双轮驱动,推动机器人向多任务、跨场景应用演进,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形机器人热度不减 概念股持续活跃#
#中国下半年将掀起人形机器人应用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