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A股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
上证指数高开高走,刷新2015年8月以来近10年新高。
更令人瞩目的是,北证50指数午后暴涨7%,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今天继续大涨超3%。在指数狂欢的背后,万得全A昨天全天成交额高达2.8万亿元,为历史第三高单日成交,仅次于去年10月8日和9日。
A股历史上单日成交额前20名
而另一个里程碑悄然诞生——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当指数一路高歌猛进,不少投资者却发现自己账户涨幅远落后于大盘,“赚指数不赚钱”的焦虑开始蔓延。
新高下的领涨主力:谁在扛旗?
老司基发现,A股新高下的领涨主力集中在四大板块。
一是 AI 硬件,液冷服务器板块爆发,高澜股份等多股涨停,算力需求推动液冷渗透率快速提升,2025年或成商业化元年,产业链迎千亿空间。
二是大金融,长城证券四连板、指南针创新高,全市场成交额破2万亿、两融余额攀升,板块从估值修复转向盈利驱动。
三是影视传媒,百纳千成等批量涨停,短剧商业化、政策改善及暑期档票房超预期,强化业绩回暖预期。
四是北交所,北证50指数大涨,政策改革与流动性改善引增量资金涌入。
跑不赢指数,我该咋办?
如此大热的盘面,不少基民跑不赢大盘涨幅,内心的焦虑都要溢出屏幕了。
老司基觉得,只要市场维持慢牛格局,也没啥好焦虑的,你手里的持仓迟早会轮到的。借势不追高,合理分配资产是目前较好的应对策略。
比如,可以优化持仓,把握扩散机会,可增配指数增强型基金。在指数突破关键点位后,宽基如沪深300、中证500增强可降低个股选择风险,同时争取超额收益。
还有,聚焦主题基金轮动。把握资金从高位板块向低位品种扩散的节奏。例如,当液冷服务器短期涨幅过大时,可关注同样受益算力建设但估值更低的光模块、数据中心等衍生领域。
另外,对北交所、科创板等高风险高收益板块,看好的小伙伴可借道北证50或北交所主题基金及科创50ETF 间接参与。数据显示,北交所主题基金近1年涌现了多只翻倍牛基,显著跑赢主动权益类产品。
最后,可以定投应对波动,避免情绪化择时。历史数据显示,在指数创新高后启动月定投,三年期收益稳定性显著优于一次性投入。当前可设置“核心+卫星”组合:60%资金定投沪深300或A500指增基金(核心)+40%分散至金融科技、创新药、半导体、国产算力等卫星主题。
这些牛市祖训不可忘
在A股市场中,所谓“牛市祖训”多是历经多轮牛熊周期后,投资者总结出的经验性原则,对于应对当前可能存在的慢牛行情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祖训一:牛市不言顶,熊市不言底
在慢牛行情中,市场往往呈现阶梯式上涨,中途可能伴随回调,但整体趋势向上。此时若过早判断“顶部已到”并清仓,容易错失后续上涨机会。例如2019-2021 年的结构性慢牛中,多次短期调整后指数仍延续上升趋势,过早离场的投资者难以享受到完整行情收益。
核心逻辑:慢牛的核心是趋势的延续性,而非短期波动,需尊重趋势而非主观预判转折点。其实,顶只有一个,猜中的人坟头草已经三米高了。
祖训二:涨时重势,跌时重质
在慢牛上涨阶段,市场资金更倾向于追逐趋势明确的板块和个股(如政策支持的赛道、业绩持续增长的龙头),此时“势”(技术形态、资金流向、市场情绪)比短期估值更重要,顺应趋势的收益往往更确定。而当市场出现阶段性回调时,则需聚焦“质”(公司基本面、盈利能力、估值合理性),质地优良的标的更能抵御风险,甚至在回调后率先反弹。
核心逻辑:慢牛中“趋势”与“价值”交替主导,上涨阶段借势而为,调整阶段以质避险,可平衡收益与风险。
祖训三:牛市多看渣男板块(TMT/军工/医药/券商)
高波动、高弹性的“渣男板块”在牛市中往往具备最强爆发力,需优先关注。其实,当前市场已经有所反应。比如券商、TMT(计算机/电子)成为近期领涨主力,政策利好(如“双贴息”)和产业周期(AI算力、国产替代)驱动资金持续流入。
其实,“大金融+泛科技”组合,非银金融(券商/保险)为牛市风向标,科技成长(AI服务器、人形机器人)可承接进攻性需求。券商及TMT适合回调后介入;军工、医药在滞涨期布局。风控方面,单行业仓位≤30%,避免过度集中;结合量价信号,如放量破5日线减仓。
老司基认为,十年新高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财富再分配的号角。对于焦虑“跑不赢指数”的基民,与其盲目追逐热点,不如回归牛市祖训。
历史告诉我们,在趋势性行情中,守住主线的耐心比频繁切换更重要。
#沪指创近10年新高#
#券商价值重估行情:板块低估低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