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一篇讲透一个指数第四期,前几期见主页)
一、从1000点到2958点:一场关于创新的长跑
2025年9月5日,创业板指收于2958.18点,较2010年基日累计上涨195.8%。这个承载着「三创四新」使命的指数,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从「试验田」到「主引擎」的蜕变——总市值从0.36万亿跃升至13.86万亿,成分股研发投入占A股总量的22%,培育出宁德时代(18.32%权重)、迈瑞医疗(3.42%)等全球细分领域龙头。
二、编制规则:ESG+权重双控的「质量革命」
2025年的规则改革重塑了指数基因:ESG负面剔除(剔除B级以下公司)与单股权重上限20%(宁德时代当前18.32%),让指数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数据显示,新规实施后,成分股商誉减值风险下降15%,研发强度提升至11%,32%的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超15%(如中际旭创22%、华大九天28%)。
行业结构更印证创新底色:电力设备(25.6%)、电子(18.3%)、医药生物(19%)合计占比62.9%,AI算力(中际旭创)、新能源(宁德时代)、创新药(迈瑞医疗)构成「三驾马车」。对比2015年TMT主导的结构,如今的创业板指更贴近「硬科技+高端制造」的国家战略。
三、财务质量:ROE与股息的「成长悖论」
尽管被贴上「高估值」标签,创业板指的财务韧性超出市场认知:
- ROE韧性:2025Q1 ROE-TTM达12.35%,连续5年居宽基指数首位,2024年净利润增速22%(Q2)远超沪深300的7%;
- 现金流质量: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3年正增长,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现金流覆盖率超150%,印证「造血能力」;
- 股息进化:2024年现金分红812亿元,较2015年增长8.35倍,股息支付率从25%升至45.95%,「成长不分红」的刻板印象正在打破。
四、估值与风险:高位震荡中的「性价比」
当前PE(TTM)31.55倍,处于历史40%分位(近10年均值45倍),看似高于沪深300的12.4倍,但若以PEG(1.4 vs 1.8)和研发投入产出比(每1元研发带来2.3元营收增长)衡量,性价比凸显。
波动率方面,近1年28.4%的波动虽高于沪深300,但回调幅度收窄——2025年2月最大回撤31.2%,远低于2022年的46%,ESG筛选降低了「黑天鹅」风险。北向资金用真金白银投票:2025年净流入超800亿元,占创业板ETF规模57%,印证长期配置价值。
五、趋势与配置:全球降息周期下的「创新红利」
1. 产业趋势
AI算力(光模块全球市占率40%)、新能源新技术(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医药出海(迈瑞医疗海外收入68%)构成增长主线。2025年中际旭创800G光模块订单同比增300%,阳光电源储能业务占比35%,均指向「技术迭代+全球化」的双击。
2. 全球流动性
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历史数据显示,美股降息周期中,创业板指平均涨幅15%,科技板块弹性最大。港股创业板ETF(如南方东英)年内净流入10亿美元,外资正布局「中国创新资产」。
3. 券商共识
中信证券测算,2025-2026年创业板指净利润复合增速29%,当前估值隐含增速仅18%,存在11%的修复空间。广发证券指出,指数前10大权重股中有7家「全球市占率TOP3」企业,具备穿越周期的竞争力。
六、争议与思考:高估值的「合理性」
市场争议的「高估值」本质是「创新溢价」:创业板指成分股平均研发强度11%,是A股平均的2.3倍,32%的公司拥有国际专利。这种「烧钱换成长」的模式,在AI、新能源等赛道已进入收获期——2025年中际旭创光模块毛利率提升至28%,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45%,均验证技术壁垒的商业化能力。
七、结语:在波动中锚定创新
创业板指的15年,是中国新兴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尽管短期波动难免(2025年单日最大振幅4.25%),但指数背后的「创新密度」(92%新兴产业)、「质量升级」(ESG评级全B级以上)、「全球链接」(海外收入占比超40%),使其成为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成长锚」。正如15年前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开启中国创新纪元,今天的创业板指,正在书写属于硬科技的新篇章。
创作不易,请多多支持,喜欢请点赞关注,谢谢!
$易方达创业板ETF联接A[110026]$
#创业板指# #创业板指领涨,赛道反弹# #创业板指涨幅超主板你在车上吗?# #指数掘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