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来聊聊身处艰难境地的主动基金经理们,2025年确实有点难过。
变动大?
变动较大,这个现象并不令人意外。而且这个现象也不是主动基金经理独有的,管理其他类型产品的基金经理也是有的。
主要的原因还是待遇问题,在行业整体的变革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相关问题,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所以只能想想别的办法,试试别的办法。
市场上甚至有“排队离职”的传闻,不限于主动基金经理,而是各类型的都有。这更多的是公司的问题。
我们能看到还是有些行业外部的资管机构很看重人才的价值,在招徕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想必待遇自然也是非常丰厚的,正好也趁这个时机,以往想要招徕还挺费劲,现在机会是很好的。
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比较灵活的公募基金公司,也在趁机积极招徕人才,希望他们能够把握这波机遇做大做强,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回本出浪潮?
熬了几年,终于等到大A扬眉吐气。主动基金也在去年被指数压制后,再次迎来持续高光表现。
然后看管理规模就比较尴尬,主动基金持有人,还是选择回本出的比较多。业绩表现好,率先回本的,先被冲击;业绩表现落后的,还没有回本的相对就好不少。
一些基金经理业绩不错,管理规模不多,这一轮下来感觉自己饭碗都难端住了……而且业绩好也得不到支持……资源还是倾斜指数产品的。
当然了,这种情况也并不令人意外,是在为上一轮行情“还债”,只不过倒霉的可能是这几年成长起来的优秀基金经理,当初没赶上最好的时候,现在最难的时候要给别人“还债”,时也命也!
不过既然都这样了,还是要咬牙坚持下去,机会还是要靠自己拼出来。
被轻视?
除了持有人不太待见主动基金经理,基金公司高管也不太待见主动基金经理。
不少高管访谈,都能透露出对于主动管理的轻视。如果是大股东空降的或者销售出身的高管这么说也就罢了,恐怖的是有些主动基金经理出身的高管也这么说……
行业倾向于投研工业化,淡化个人,站在公司的角度或许有些道理,但是站在个人角度,对于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本来这些年行业在人才培养上就不如以前,再这么搞的话有的基金公司真要成基金经理培训学校了……为全行业保存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