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指数基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截止到2018年3季度末,指数基金规模共计5382亿元,较上季度逆势增长了490亿元,环比增加了10%。而ETF的规模更是单季度暴增351亿元,总规模达到了2897亿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指数基金的优势。
指数基金的优势肯定是大大的,其它的先不谈,我们只看一下收益,就中美两国的实践而言,指数基金都能碾压大多数基金。例如在2018年,沪深300下跌25.31%,在总计803只股票型公募基金中,净值战胜沪深300的只有344只,占比约42.8%,其中实现正收益的只有1只。
但是,这么比较其实是有点小问题的。指数成份股会分红,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全收益指数作为业绩基准,因为该指数会考虑分红因素。沪深300指数的长期分红率在2%-3%左右,因此,如果把这部分收益加回,跑赢指数的基金就更少了。
如果我们把时间周期拉长,结果也是一样的。
以十年为周期,如果用全收益指数,即,将指数的分红算上,超过十年的主动型基金里,有65%-86%的基金没有战胜市场。美国也类似,巴菲特在2008年开启了一个世纪赌局:从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十年期间,对于投资专家选择的任何一套至少含有5只对冲基金的组合,标普500指数的业绩表现会胜过该组合扣除佣金、成本及其他所有费用的业绩表现。
但是,指数基金的这个优势只是相对于主动型基金而言的,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指数基金主要有如下两点缺陷:指数的构成缺陷和指数基金仍存在费用。
指数的构成存在缺陷
以沪深300为例,入选沪深300的成份股要满足以下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的股票进入沪深 300 指数的样本空间:(1)非创业板股票:上市时间超过1 个季度,除非该股票自上市以来的日均 A 股总市值在沪深 A 股中排名前 30 位;(2)创业板股票:上市时间超过三年;(3)不属于 ST、*ST 股票,不属于暂停上市股票。
对样本空间中的股票按照最近一年的A股日均成交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后50%的股票。
在剩余股票中选择最近一年日均 A 股总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构成指数样本。
这种选股标准暗含了一个逻辑:就是“大”的就是“好”的,没有真正考虑入选标的的质地,并且不考虑价格。
另外,在沪深300指数中,金融和地产的比例过高,两者的权重接近四成,这导致了沪深300整体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保留指数的优点,通过优化标的和价格,获得更好的收益。
指数基金仍存在费用
主动型基金,标准的每年费用(管理费 托管费)是在1.75%左右,而指数基金是在0.6%左右,比前者每年节省65.7%的成本。不要小看这1.15%,如果投资十年,就是节省11.5%的成本啊。所以不妨关注下天弘沪深300指数基金,它的费率就在同类基金中较低的
目前指数基金占市值的比例还很小,投资者依然可以享受这个长长的坡和厚厚的雪,战胜市场超过7成的主动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