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仓轨迹与市场周期的错配
1. 2021年:周期巅峰期的过度集中
基金在2021年三季度前十大重仓股中,赛轮轮胎(9.84%)、广汇能源(7.72%)、明泰铝业(7.36%)等周期股占比超30%。四季度虽小幅减持中国石油、东方电气,但仍增持山东赫达、鲁阳节能等周期相关标的,前十大持仓集中度达54.67%。此时正值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见顶(LME铜价突破1万美元/吨),基金未能在周期拐点前降低仓位,导致2021年四季度净值回撤超15%,显著跑输沪深300指数(同期下跌8.31%)。
2. 2022年:周期下行期的防御缺失
全年持仓以赛轮轮胎(10.04%)、远兴能源(6.8%)、昊华科技(8.14%)等周期股为主,前十大持仓集中度升至57.82%。尽管新增万科A、保利发展等地产股,但未配置新能源、半导体等当年涨幅超30%的板块。全年净值下跌18.2%,大幅落后于新能源主题基金(如农银新能源主题A上涨35.4%)。
3. 2023年:AI行情中的结构性踏空
上半年持仓仍以赛轮轮胎(10.04%)、中国铝业(9.9%)等周期股为主,新增冰轮环境(制冷设备)、圣农发展(农业)等低景气度标的,前十大持仓集中度56.76%。同期AI板块(TMT)涨幅超40%,但基金对科技股配置不足2%,导致全年净值下跌12.7%,跑输中证TMT指数(+38.6%)。
4. 2024年:周期泥潭中的被动减仓
三季度中国铝业(10.04%)、赛轮轮胎(9.63%)、昊华科技(8.14%)等周期股占比超30%,持仓集中度67.25%。四季度虽减持中国铝业21万股,但幅度仅1.2%,同期周期股指数下跌1.6%,基金净值逆势下跌10%,显著跑输沪深300(+3.2%)。
5. 2025年:新兴产业的试探性布局
一季度增持崇德科技(半导体设备)41万股(占流通股1.56%)、航天环宇(军工)129.2万股(占流通股1.51%),但周期股仓位仍超60%。同期港股互联网、创新药等板块反弹超20%,基金净值涨幅9.93%,显著落后于同类平均28.46%。
二、投资能力的结构性缺陷
1. 行业择时能力的单向性
基金经理韩创的投资框架以“右侧捕捉行业景气上行”为核心,在2019-2021年周期上行期表现优异,但在周期下行期缺乏对冲手段。例如,2021年四季度LME铜价见顶信号明确(库存持续累积、美元指数走强),但基金未及时减仓,导致2022年净值回撤超38%。这种“重进攻轻防守”的策略在非周期市场环境下失效显著。
2. 能力圈的刚性边界
韩创的研究背景集中于周期行业(如化工、有色),对科技、消费等领域覆盖不足。2023年AI行情中,基金对算力、半导体等细分赛道的配置几乎为零;2024年港股互联网价值重估期间,持仓中仅保利发展(地产)略有对冲作用。这种能力圈局限导致基金在结构性行情中持续踏空。
3. 持仓调整的滞后性
基金换手率长期低于同类均值(2024年换手率103.19%),调仓效率低下。例如,2024年四季度周期股普跌期间,基金仅减持中国铝业21万股,而同期中信有色指数下跌12.3%,显示对行业趋势的反应迟缓。相比之下,同期灵活配置型基金平均换手率达180%,能够更及时地调整仓位。
4. 规模缩水的恶性循环
基金规模从2021年的130亿元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49亿元,降幅达62%。规模缩水导致大额申赎冲击净值(如2024年四季度净赎回2.95亿份),同时限制了调仓灵活性。例如,2025年一季度增持航天环宇仅129.2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不足2%,难以扭转整体风格。
三、市场适应性的深度剖析
1. 周期策略的失效逻辑
传统周期行业(如铜、铝)的盈利驱动因素已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疲软”。2024年全球制造业PMI持续低于荣枯线,中国电解铝产能利用率降至80%以下,但基金仍重仓中国铝业(占净值10.04%),显示对行业基本面变化的误判。
2. 新兴产业的认知偏差
韩创在2024年访谈中表示“更关注供给有约束的资源品”,但未充分认识到新兴产业(如半导体、军工)的政策红利和技术迭代速度。例如,2025年一季度增持的崇德科技(半导体设备)仅占净值0.8%,而同期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龙头股涨幅超30%。
3. 风险控制的系统性缺失
基金最大回撤达38.02%(2022年),显著高于同类平均28.7%。高波动源于两大风险敞口:一是行业集中度超60%(周期股),二是个股持仓高度集中(前十大重仓股占比67.25%)。这种“押注式”持仓在市场风格切换时风险极高。
四、改进路径与未来展望
1. 策略迭代的关键方向
- 行业配置多元化:将周期股仓位从60%降至40%以下,增加新能源(储能)、高端制造(半导体设备)等政策支持的赛道,配置比例提升至20%-30%。
- 引入量化模型:通过大宗商品期货价格、PPI等领先指标辅助周期股择时,将换手率从100%提升至150%-200%,增强调仓效率。
- 拓展能力圈:增聘科技、消费行业研究员,或通过ETF工具间接参与新兴产业,例如配置中证1000成长ETF(跟踪中小盘成长股)。
2. 投资者沟通的优化
- 定期策略解读:在季报中详细披露持仓调整逻辑,例如2025年一季度增持航天环宇的军工行业景气度分析(军费增长10%、国产替代加速)。
- 风险提示强化:明确告知投资者基金的周期属性,提示最大回撤可能超过40%,并建议作为组合中的卫星配置(占比不超过10%)。
五、结论
大成新锐产业混合A的调仓记录显示,基金经理韩创在周期股投资上具备深厚积累,但在非周期市场环境下暴露明显短板。其投资能力呈现“强依赖、弱创造”特征,即依赖行业系统性机会获取收益,但缺乏穿越周期的选股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该基金适合作为周期板块的战术配置工具,但需警惕高波动风险。长期来看,若基金未能有效拓展能力圈、优化持仓结构,其业绩可能持续受制于周期波动,难以实现穿越牛熊的稳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