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业绩:周期红利与长期瓶颈并存
1. 历史高光与行业依赖
该基金在2019-2021年凭借对有色金属、基础化工等周期行业的精准布局,实现两年内净值增幅290.57%的爆发式增长,规模一度突破130亿元。这一阶段的超额收益主要源于行业(系统性风险)红利,例如重仓的新洋丰(2020年涨幅116.27%)、紫金矿业等标的充分受益于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周期。
2. 周期性衰退下的持续低迷
2021年四季度后,随着周期行业见顶回落,基金连续三年跑输业绩基准(沪深300指数80%+中证综合债券指数 20%)。2022-2024年累计收益率分别为-18.2%、-12.7%、-6.5%,显著落后于同类平均水平。尤其在2024年四季度A股反弹期间,基金净值逆势下跌近10%,暴露出对周期行业过度依赖的风险。截至2025年7月,基金近三年收益率为-6.5%,近半年涨幅9.93%,但仍低于同类28.46%的平均水平。
3. 风险调整后收益表现平庸
尽管长期年化回报达23.36%(2019-2024年),但风险指标表现不佳:年化波动率21.84%,最大回撤38.02%,夏普比率1.09,显著低于同类优秀产品。高波动与大回撤导致投资者持有体验较差,尤其在2022-2024年市场下行期间,基金净值从7.292元跌至4.71元,跌幅达64.59%。
二、核心问题:策略滞后与能力圈局限
1. 行业配置过度集中,周期依赖症难解
基金长期超80%仓位集中于有色金属、化工等周期性行业,前十大重仓股占比长期超过60%。以2024年三季度为例,中国铝业、赛轮轮胎、昊华科技等周期股合计占净值比例超30%,而新兴成长板块(如TMT、新能源)配置不足5%。这种“押注式”持仓导致基金在周期下行时缺乏对冲,2024年四季度周期股普跌背景下,基金净值跌幅远超大盘。
2. 持仓调整滞后,错失结构性机会
基金换手率持续低于同类均值(2024年换手率103.19%),反映出持仓调整缓慢。例如,2024年港股互联网、创新药等板块价值重估期间,基金未能及时布局,错失显著超额收益。尽管2025年一季度新增航天环宇等新兴产业个股,但配置比例不足2%,难以扭转整体风格。
3. 基金经理能力圈局限与管理压力
基金经理韩创的投资框架以“右侧捕捉行业景气上行”为主,擅长周期股挖掘,但对科技、消费等非周期领域研究不足。其管理的15只偏股基金中,4只任职回报为负,显示策略适用性存在边界。此外,在管规模146亿元的压力下,调仓灵活性受限,难以快速切换赛道。
4. 规模缩水与流动性风险
基金规模从2021年的130.97亿元骤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49.36亿元,降幅达62%。规模缩水可能导致大额申赎冲击净值,尤其在周期股流动性较差时,抛售压力可能进一步放大亏损。
三、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1. 优化行业配置,降低周期暴露
建议逐步将周期股仓位从当前的60%降至40%以下,增加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成长板块配置,同时配置5%-10%的港股科技龙头,以平衡风险。例如,可关注储能、半导体设备等政策支持的新兴赛道。
2. 增强择时能力,提升换手效率
鉴于周期行业波动性高,建议将换手率从当前的100%提升至150%-200%,通过动态调整捕捉行业轮动机会。例如,在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见顶信号出现时,及时减仓有色、化工等标的。
3. 拓展能力圈,引入多元策略
基金经理需加强对科技、消费等领域的研究,或通过引入外部研究资源、增聘行业研究员,提升跨领域选股能力。同时,可尝试运用量化模型辅助行业轮动决策,降低主观判断偏差。
4. 加强投资者沟通,重建市场信心
定期披露持仓调整逻辑与行业展望,尤其在市场风格切换时,需向投资者清晰解释策略调整的必要性。例如,可通过季报解读会、线上路演等形式,增强透明度。
四、结论
大成新锐产业混合A是典型的周期风格基金,其业绩高度依赖宏观经济与大宗商品价格周期。尽管基金经理韩创在周期股投资上展现出较强的行业洞察力,但其策略在非周期市场环境下表现乏力,且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对于投资者而言,该基金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能承受较大波动的周期板块爱好者,但需警惕行业集中度与规模缩水带来的潜在风险。长期来看,若基金未能有效拓展能力圈、优化持仓结构,其业绩可能持续受制于周期波动,难以实现穿越牛熊的稳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