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欧子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固态电池板块的看法以及思考。
首先简单科普:固态电池是内部无液体的一种电池。相比液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更高,还兼具充电快、更安全等特点,是未来各类电子产品理想的用电选择。
三年前当我刚开始从事投资工作时,我并不是非常看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核心原因很简单:当时锂电产业链已处规模顶峰,需求虽有增长,但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 在技术没有突破的行业里,产能过剩往往意味着盈利承压,可能不是理想的投资赛道。
但现在,固态电池的出现为锂电产业打开了 “新窗户”,甚至能看作一个万亿级的新市场机会。2024 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值已达 1.2 万亿,预计 2030 年能到 2 万亿(注1),看似有增长,但供给增速可能更快,传统锂电赛道的竞争压力仍在。而固态电池是明确的转型方向,未来会逐步填补传统锂电的生态位,这是最核心的投资逻辑之一。
注1: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工锂电(GGII)与彭博社新能源财经(BNEF)
从替代空间看,固态电池的潜力很直观。2022 年传统液态锂电规模才六七千亿时,仅隔膜(4000 亿市值)和电解液(3000 亿市值)两个环节,总市值就达 7000 亿(注2);如今传统锂电产值已翻倍至 1.2 万亿,未来若固态电池替代这两个环节,市场空间可想而知。
注2:数据来源南方财富网主要企业市值数据 ,《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 年)》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早几年不关注固态电池?复盘过去就能找到答案:前几年传统锂电走弱,除了产能过剩,更关键的是需求端对技术进步的 “紧迫性” 下降了。2021 年起,车企的增程式车型、插混车型陆续发力,市场从 “纯电是最终方向” 转向 “纯电与混动长期并存”。混动车型不用搭载大量电池,还解决了里程焦虑,这就导致行业对液态电池能量密度的升级需求没那么迫切,固态电池的研发动力自然不足。
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除了汽车,eVTOL 飞行器、机器人、端侧 AI 设备(如智能眼镜)等新业态,对续航的要求远超传统液态电池的能力 —— 液态电池的瓶颈已经制约了这些领域的放量,必须靠固态电池突破。而当固态技术在这些场景跑通后,再反哺汽车这个最大的需求市场,逻辑会更顺:有更优的电池技术,车企没有理由不用。
政策和产业端的信号也在印证这个趋势。今年工信部牵头给多家企业做固态电池 “揭榜挂帅” 项目,龙头锂电厂商也明确了量产时间表:2027 年小批量商业化,2030 年大批量落地。但我认为实际进度可能更快 —— 一方面,eVTOL 领域已经在用先进的锂金属负极固态电池,技术落地比预期早;另一方面,龙头厂商虽有传统锂电的 “基本盘”,对外披露的时间表会偏保守,但产业界其实都在全力推进,加上今年工信部的项目即将验收,进度大概率会超预期。
总结来看,固态电池不是传统锂电的 “小修小补”,而是真正的 “第二赛道”:既有明确的替代空间,又有新业态的需求倒逼,还有政策和产业端的双重支撑。板块中长期投资价值凸显,后续我们会重点跟踪技术突破、量产进度等核心节点,把握产业升级带来的投资机会。
$永赢新材料智选混合发起C(OTCFUND|024738)$
$永赢新材料智选混合发起A(OTCFUND|024737)$
#9月你看好哪条投资主线?#
#九月基金投资策略#
关注方向仅以当前市场情况判断,不必然代表未来投资方向。具体以实际投资情况为准。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并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通常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风险越大。本基金属于中等风险(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基金风险等级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对照表详见永赢基金官网。投资者通过代销机构提交交易申请时,应以代销机构的风险评级规则为准。本产品可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本基金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敬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仔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