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狂飙 还能上车吗# 最近刷到一则智能制造企业的案例:某汽车零部件厂商想引入AI视觉质检系统,却因为本地算力中心跟不上实时数据处理需求,项目硬生生延期了3个月。这让我突然意识到,算力早不是AI巨头专属的“高端玩家游戏”,而是悄悄渗透到工厂生产线、企业服务里的“基础设施刚需”。也是这个细节,让我开始认真琢磨算力赛道的投资机会——前后对比了近20只科技类基金后,最终把$圆信永丰科技驱动混合发起A$ 加了自选。作为还没持仓、但一直在跟踪的投资者,我想聊聊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以及这只基金真正打动我的地方。
提到算力需求,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ChatGPT这类大模型——确实,现在头部大模型的参数还在不断翻倍,训练一次要消耗的算力,差不多相当于早年全球超算中心半年的总量,这种“模型竞赛”直接带火了高端GPU、光模块这些硬件。但在我看来,更值得长期关注的是“产业级AI”带来的算力需求,这才是支撑赛道走得远的“基本盘”。比如制造业,某家电企业装了AI能耗优化系统后,每条生产线的温度、电压这些数据都要实时处理,每天需要的算力就够训练一个中小型AI模型;再看自动驾驶,国内某车企要验证一款车的自动驾驶算法,得模拟数十亿公里的路况,背后全靠大规模算力集群撑着。有机构预测,未来几年产业级AI的算力需求增速,会比消费级AI快不少——这种从“云端大模型”到“工厂、车企”的需求扩散,说明算力赛道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全链条都有机会,这也让我更倾向于选能覆盖多环节的基金。
聊完需求,再看供给端,我发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海外产能布局正在成为算力企业的“护城河”。这不是简单的“把货卖到国外”,而是应对全球供应链变化的必要选择。就说光模块行业,因为海外对AI芯片的出口有管制,国内企业要给亚马逊、微软这些海外云厂商供货,就得在东南亚设封装测试厂——一方面能避开成品出口的技术审查,另一方面离客户近,交货速度也快,毕竟光模块能不能及时送到,直接影响云厂商的算力部署进度。有头部光模块企业的数据显示,这两年海外产能占比从三成涨到了一半以上,海外收入也跟着提到了六成。这种“产能出海”不只是稳订单,还能提前拿到海外客户的技术需求,比如下一代产品该往哪个方向研发,慢慢形成“技术-产能-订单”的良性循环。
PCB领域也类似,高端算力服务器需要的“高频高速PCB”,对工艺要求特别高,还得通过海外客户的严格认证。国内某PCB企业为了进英伟达的供应链,在海外建厂、引进先进设备,花了两年才完成认证,最后终于拿到长期订单。这种“海外建厂+本地化认证”的模式,能减少贸易壁垒的风险,也让企业在全球算力供应链里更稳。这也是我选圆信永丰这只基金的重要原因——它明确说要关注“有海外产能布局的算力公司”,正好踩中了现在供给端的核心逻辑。比起只盯着国内产能的基金,它能更全面地抓全球分工的机会,不用怕单一市场的政策风险影响持仓。
如果说海外产能是“应对外部风险的盾牌”,那国产替代就是“掌握主动权的利剑”。研究算力产业链时,我发现不少环节已经从“依赖进口”变成能和海外企业竞争了,这才是算力赛道的长期底气。比如光模块,2018年的时候,全球100G光模块国内企业只占不到三成份额;到现在,400G光模块的全球份额里,国内企业已经超过一半,800G光模块的研发进度也跟海外头部厂商差不多,有些企业甚至比海外先量产。这种突破不只是靠成本低,更靠反应快——客户想要优化功耗、调整参数,国内企业几周就能出方案,海外厂商往往要等两个月以上。
液冷技术也是个国产替代的好例子。现在算力密度越来越高,传统的风冷已经不够用了,液冷成了必然趋势。国内企业的冷板式液冷设备,散热效率比海外同类产品高,成本还低;更难的浸没式液冷,国内也有企业做出了能用的系统,已经装在百度智能云的算力集群里,而海外厂商的同类产品还在试用阶段。就连大家觉得难的算力芯片,国内企业也在找突破口——比如针对工业AI场景的“算力集群芯片”,在图像识别任务里,效率能达到进口芯片的八成,价格却只要六成,现在已经用在30多家制造企业里。这种细分场景的突破,虽然不能马上替代高端芯片,但能慢慢积累技术,为以后的突破打基础。
而圆信永丰科技驱动混合提的“抓‘技术出海+国产替代’的机会”,正好戳中了这两个核心趋势——“技术出海”能拿全球市场的增量,“国产替代”能提国内市场的份额,两者结合的“双轮驱动”,比只盯一个方向的逻辑更稳。
不过,虽然我看好算力的长期价值,也认可这只基金的方向,但目前还只是加自选跟踪,没急着持仓,主要是三点考虑:一是想等估值再合理些。这两个月算力板块涨得快,不少企业的估值已经比历史平均水平高不少,短期可能有波动,我想看看基金会不会在高位调仓,或者布局边缘算力、液冷这些估值没那么高的环节;二是想验证持仓的“一致性”——基金说的逻辑好不好,得看实际持仓是不是真的配了“海外产能”“国产替代”相关的企业,而不是跟风买热门股,所以会重点看它的季度报告;三是要匹配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算力赛道波动本来就大,我现在投资组合里高波动资产已经不少,再加入可能会超出我的承受范围,打算先跟踪3-6个月,看看它在市场回调时表现怎么样,再决定要不要慢慢建仓。
最后回到“算力狂飙,还能上车吗?”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短期看,赛道可能已经到了波动比较大的阶段,得谨慎;但长期看,算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底座,未来5-10年还有很大成长空间,值得布局,关键是选对“赛道上的选手”。圆信永丰科技驱动混合能进我的自选池,核心就是它“技术出海+国产替代”的双主线——既抓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机会,又踩中了国内技术突破的节奏,这种“内外兼顾”的逻辑,比只盯国内或只盯海外的基金更有长期竞争力。
当然,投资没有稳赚不赔的,算力赛道也有风险,比如量子计算可能会重构算力格局,海外贸易壁垒也可能升级。但就像电力基建支撑了工业时代,算力基建肯定会支撑智能时代的发展——对于这样的长期赛道,我愿意多花点时间跟踪,等合适的时机再入场,而这只基金,就是我观察这个赛道的一个重要窗口。
$圆信永丰科技驱动混合发起A$
$圆信永丰科技驱动混合发起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