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市场:牛市起点还是虚火?
进入2025年下半年,A股市场显现出明显的升温迹象:主要指数自去年底低点累积上涨幅度不小,市场情绪也逐渐高涨。不少投资者开始追问:“牛市是不是已经来了?” 目前上证指数重新站上了3600点一线,自2024年9月中旬以来的累计涨幅已经超过2019年那轮“结构性牛市”,但与2005–2007年、2014–2015年等全面牛市的涨幅仍有差距。也就是说,虽然这一轮反弹力度可观,却尚未达到历史上全面牛市那种翻倍式上涨的程度。
从市场特征来看,近期的行情似乎具备了牛市初期的一些典型迹象。首先,成交量和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显示投资者交易热情高涨。成交额持续放大往往预示着行情可能从局部热点走向全面扩散,当交易额长期稳定在高位(比如万亿级别)时,往往被视作“全面牛市”启动的信号。
其次,场内杠杆资金迅速增加,两融余额快速攀升常常伴随指数加速上涨,被视为牛市深化、行情升级的风向标。此外,市场题材活跃,热点板块轮动迅速。今年以来AI、创新药,以及前期估值偏低的周期性板块等均有亮眼表现,显示出资金正在寻找新的增长主线。这些现象都颇具“牛市氛围”,与牛市初期阶段的特征较吻合。
尽管如此,当前是否已经进入牛市仍存在争议。一方面,数据层面的确呈现出积极信号——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政策环境持续偏暖、市场交投明显回暖,种种因素让人联想到2014年初或2019年时震荡市向牛市过渡的阶段。
另一方面,基本面因素尚未明显改善:企业盈利依然偏弱,宏观经济短期内仍有压力,这使得部分谨慎的投资者对行情能否演变为全面牛市持保留态度。主流观点认为,目前A股的状态类似于历史上的震荡市或“磨底”阶段,但居民资金、外资以及杠杆资金的陆续进场,正在为行情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量动能。不少机构策略师因而将当前市场定义为牛市的起点或初级阶段:行情已展现出牛市苗头,但距离完全确认牛市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验证。这一判断也得到近期市场表现的印证——尽管涨幅可观,但整体来看市场尚处于酝酿蓄势的过程,而非狂飙突进的后期。
2、未来展望:有望迈入全面牛市吗?
展望未来,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这波行情能否演变成一轮真正的全面牛市。当前的市场积极因素在累积:政策端持续释放利好信号,资金端各路增量资金蓄势待发,市场情绪逐步升温。在多重利好共振下,不少业内人士对后市持乐观态度。
然而,全面牛市的到来并非自动水到渠成,仍需要若干关键条件的配合和验证。首先是政策面的持续支持。纵观历史,每逢大的牛市,背后往往都有积极的政策环境作为支撑。目前货币政策已经相对宽松,近期监管层在降低利率、活跃资本市场等方面动作频频,这一点和2014年牛市启动前连续降准降息的环境有几分相似。同时,房地产政策也在积极发力——降低首付比例、松绑购房限制、支持房企融资等举措密集出台,力度与2014–2015年期间的宽松政策环境相仿。可以说,在货币和信贷层面,当前政策基调已经给予市场不小的助力。但仅有货币宽松还不够,更大的看点或在于财政政策和其他结构性政策能否跟上。本轮行情中财政发力仍是不确定因素——后续若能出台更有力度的财政刺激,将大大提高行情演变为全面牛市的概率。例如,政府若出台大规模稳增长投资计划、减税举措或直接利好股市的政策(如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都将对市场信心形成实质提振。本轮经济要真正走出低谷、行情迈向更长远的牛市,仍需要财政政策在关键处给予东风。
其次是基本面和资金面的验证。尽管牛市的高度未必完全取决于宏观经济(历史上几次大牛市中只有一次发生在名义GDP上行期),但经济预期的改善无疑有助于行情走得更稳更远。当前市场对未来经济复苏的预期在升温,尤其寄希望于下半年的稳增长措施逐步见效。如果后续宏观数据和企业盈利出现拐点迹象,将为“基本面牛市”提供有力支撑。另外,增量资金的持续入市也是观察牛市能否延续的晴雨表。一方面,居民储蓄搬家正在进行,过去两年积累的大量“超额储蓄”有望在投资渠道改善的情况下部分流入股市。另一方面,境外资金对A股的兴趣回升,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和估值优势显现,海外长线资金有望逐步提高对A股的配置比例。如果内外资能够形成合力,为市场不断输送“弹药”,那么行情由局部走向全面、由反弹演变为牛市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当然,即便具备了以上条件,市场情绪和信心的积累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验证信号将变得格外重要。这些信号一旦出现,将进一步佐证牛市行情的确立,并吸引更多观望资金入场,从而形成正反馈。
3、对比历史:本轮行情与以往牛市
将当前市场放在历史坐标中考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和差异之处。纵览A股历次牛市,涨幅超过150%的大级别牛市大致有三次:1996–1997年、2006–2007年和2014–2015年。这些大牛市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基本面的高增长,相反更多是由制度变革、政策刺激和流动性潮汐共同驱动。例如,2006–2007年的超级牛市正值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全民投资热情被点燃之际;2014–2015年的杠杆牛市出现时,中国经济增速其实在放缓,但大规模宽松政策和杠杆资金入市催生了股票市场的上涨——当时全A股ROE(盈利能力指标)并未明显提升,甚至在2014年出现下滑,但这并未影响股指上涨。可见,牛市的高度不完全取决于盈利改善幅度,资金和政策往往扮演关键的角色。
与之相比,涨幅在50%~100%左右的中小级别牛市在过去几十年也出现过几次(如1999–2001年、2009年、2019–2021年),这些行情往往出现在经济扩张期或名义GDP上行阶段。这类“慢牛”或结构性牛市更依赖于企业盈利和基本面的支撑,市场涨势相对温和且持续时间较长。然而,其高度往往不及“大牛市”,因为缺少了某种非线性的催化剂。
当前这一轮A股行情在某种程度上兼具了上述两类牛市的影子。一方面,中国经济仍在摸索筑底,上市公司盈利短期内未见大幅回升,这与历次“大牛市”启动前夕基本面不佳的情形有些相似。另一方面,政策与资金层面的积极因素却较为突出——这恰恰是驱动大级别牛市的核心动能之一。比如,今年市场出现了一个罕见现象:股权融资规模低于上市公司分红规模。通俗来说,就是上市公司通过IPO和增发从市场拿走的钱,比他们分红回报给市场的还要少,股票市场在去年实际上获得了净现金补充。历史经验表明,当出现这种资金供求格局反转(如1995年、2005年、2013年),随后股市往往跑出大行情。此次这一现象出现在2024年,被市场解读为未来一两年内可能酝酿大牛市的积极信号。又如,频繁释放资本市场改革利好的信息。今年以来管理层多次表态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活跃资本市场,甚至提出“活水论”等指导方针。这类似于1994年、1999年、2004年以及2014年政策力挺股市的场景——上述年份紧随其后皆出现了可观级别的牛市行情。
除了宏观面的类比,不妨看看市场微观结构与过往牛市的异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本轮行情中传统周期性板块的异军突起。今年7月中旬开始,建筑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工程机械、煤炭等周期板块集体走强,单周涨幅均超过6%。周期股在牛市不同阶段的表现,恰恰也是验证行情性质的重要线索。研究显示,在牛市初期(如2013–2014年初、2019–2020年初),周期股往往表现落后于大盘;但到了牛市中后 期,这些低估值的周期行业可能会后来居上、明显跑赢市场,其中以钢铁板块为代表。背后的逻辑在于:牛市中后段,居民资金大规模进场,大部分行业估值水涨船高,而前期周期股因估值依然偏低、具补涨优势,一旦叠加政策催化或基本面改善,股价往往会出现大幅补涨。因此,近期周期板块的集体崛起被不少人视为行情从局部热点迈向全面轮动的信号,有可能预示着市场正在酝酿主升浪。
另一个历史规律是券商股的风向标作用。券商板块因与股市成交活跃度和投资者情绪高度相关,被誉为“牛市旗手”。在全面牛市中,券商股往往会率先或同步出现猛烈的上涨,其集体爆发常被视作牛市进入狂热阶段的重要标志。典型如2014–2015年牛市中,券商股从2014年10月下旬开始连续涨停,大大强化了市场对牛市的认知和参与热情;而即便在2019–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里,券商板块的短暂爆发也出现在牛市中后期(2020年夏天),成为阶段性行情见顶的信号。反观当前,截至目前券商板块虽有所表现但尚未出现连续飙升。如果后市券商龙头股出现持续性的暴涨,将是一个较为强力的佐证:意味着市场人气已近沸点、资金情绪全面引燃,这往往也对应着牛市主升浪的确认。
此外,与过去相比,本轮市场还有一些时代特征值得留意。当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非昔日可比,网络舆论与自媒体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场情绪的传播。这可能导致本轮行情的初期上涨来得更迅猛但可能持续时间更短:投资者预期在短时间内高度一致,大量闲置资金快速入市,使股指在很短周期内急涨急拉。本轮行情首波“脉冲式”上涨仅用一周时间涨幅即逾20%,而2006–2007年牛市第一波上涨用了8周涨幅28.6%,2014–2015年牛市首波用了12周涨46.7%。如此急速的上涨节奏在以往并不多见,这既体现了新时代市场的高效率,也意味着后续走势可能出现与历史不同的节奏——短线消化获利盘、震荡整固的节奏可能提前到来,然后再视政策基本面情况决定是否展开新一轮上涨。总的来说,当下A股的运行节奏较过去更快、更灵敏,投资者需相应调整节奏,既要跟上市场加速阶段,也要对突然的波动保持心理准备。
4、政策与市场:牛市需要哪些验证信号?
要最终确认一轮牛市的到来,通常需要政策和市场两方面的信号“共振”验证。政策验证线方面,投资者关注的是实质性利好政策是否落地并产生效果。例如,若出台超预期的刺激措施(如大规模财政投放、重大改革红利),或将构成政策验证信号。一旦看到宏观政策出现由预期转为现实的兑现——比如专项债大幅扩容、基建投资提速,或是资本市场改革举措真正提升了资金供给——那么市场对于牛市可持续性的信心将大增。近期市场传递出的政策信号总体积极:如多次表态提振资本市场信心,大型工程项目如1.2万亿元的基建计划启动,“反内卷”政策帮助部分行业改善预期等等。这些都表明政策面在积极营造有利于股市上涨的环境。但政策是否持续且具体,能否真正落地产生实效仍需观察。
市场验证线方面,则可以从技术走势和板块表现上寻找线索。首先是指数关口的突破。历史上,A股每次大行情真正确立时,股指往往会冲破前期数年间的重大高点,从而形成趋势上的突破。例如,2007年上证指数突破2001年2245点高位后,各路资金才彻底确信牛市来临;2014–2015年的行情也是在指数跨越了此前几年的平台后,牛市信号变得明显并吸引大量新增资金入场。眼下,上证指数正在挑战近几年形成的压力区——3700点上下(2015年到2024年多次高点所处区间),特别是2021年高点3731点被视为一个关键指标位。若能够打开新的上升空间,对投资者心理有较重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是市场领头板块的动向。前文提到券商股、周期股等对于行情性质的指示意义。在验证牛市时,我们尤其关注“牛市旗手”券商板块是否出现持续的集体上涨。如果券商股接连涨停、指数型蓝筹(如银行保险、中字头基建等权重板块)轮番发力拉抬指数,那么市场可能已经进入到主升浪的阶段——这种全市场齐涨共振的局面正是全面牛市的重要特征。同样地,如果代表基本面预期的周期行业在利好催化下继续大涨,科技成长板块在经历休整后再度活跃,这种板块间接力的走势也将强化牛市趋势的可信度。简而言之,板块轮动有序、权重与题材齐涨是牛市走向纵深的市场验证信号。相反,如果行情仅局限于少数热点、缺乏量能配合,或者冲高后快速回落反复,那么对于牛市的判断就需要更谨慎。
最后,不可忽视投资者情绪面的变化。牛市往往伴随着投资者心态从谨慎转为乐观,再到后期的亢奋。观察市场上增量投资者的入场节奏也是一条验证线:当我们发现新基金发行火爆、居民储蓄大举搬家入市、开户数激增等,往往说明市场情绪正逐步。当前来看,这种全民热议股市的现象才刚刚萌芽,距离上一轮(2014–2015年)全民皆股还有一定距离。投资者可以密切留意市场情绪指标(如场外资金入市规模、交易账户活跃度等)的变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A股市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各项指标和迹象一定程度上表明牛市的雏形已现:估值低位、政策助力、资金活跃,市场正展现出类似历次牛市初期的景象。另一方面,全面牛市尚需更多“临门一脚”的确认——包括更扎实的基本面改善、更有力的政策落地以及关键技术关口的突破。一场大行情的孕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内外因共振。回顾历史,每轮牛市的成型都有必然亦有偶然:当政策东风、资金南下北上、投资者信心,这些条件都在某一刻水积而渠成,牛市之门才会真正敞开。
对于投资者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理性判断行情所处的位置,既不盲目亢奋也不错过机会。正如市场人士所言,在牛市中仓位为王,提前布局并耐心持有优质资产,往往比频繁择时更为有利。如果本轮行情确已踏上牛市征程,那么那些坚持留在场内的理性投资者有望分享未来的收益;而若行情尚存反复,也可以凭借对验证信号的密切追踪,及时调整策略。总之,“牛市来了没有”或许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更恰当的态度是:用牛市的视角去审视当前市场,用熊市的警觉去管控投资风险。投资者需要做的,是在风起之时扬帆起航,同时始终保持一份清醒与谨慎,在时代的潮流中踏准节奏、稳健前行。
风险揭示:本文中所阐述到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当前时点的看法,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基金管理人对任何股票作出判断。因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本文当中所陈述到的观点和判断后续可能会发生调整和变化。投资者在购买基金之前请先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法规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与您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