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华景和聚焦小微盘价值# 最近刷基金圈,满屏都是“XX赛道爆发”“周涨10%+”的标题,连我家楼下卖煎饼的阿姨都开始聊“AI算力”“半导体风口”。但越看越心慌——这种“速食式”投资,像极了奶茶店的“第二杯半价”,喝的时候开心,喝完只剩甜腻的空杯。
直到上周整理持仓,翻到半年前随手标星的 兴华景和混合发起C ,突然被它的“反套路”气质戳中: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堆砌,没有“押注单一行业”的激进,反而像个闷头搞研发的工程师,在“小市值价值股”“高端制造”“专精特新”的土壤里,一铲子一铲子挖真货。

为什么说它是基金圈的“慢郎中”?
现在的市场太浮躁了。资金像候鸟,哪里政策热就扑向哪里;基民像追星族,明星经理发了新基就抢,净值跌了就骂“塌房”。但兴华景和偏不凑这个热闹——它的配置里,小市值价值股占了半壁江山。
有人要问了:“小市值=高波动?”错!我翻了翻它一季度的前十大重仓,清一色是工业机械、高端制造里的“隐形冠军”:做精密模具的“小而美”、给新能源设备供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宅”、打破国外垄断的“国产替代者”。这些公司可能不像白酒龙头那样家喻户晓,却卡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上——就像造火箭需要的特种螺丝,缺了它整台机器都转不动。
更难得的是,团队不炒“业绩预期”,只扒“真实护城河”。比如某家做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的企业,表面看市盈率不低,但他们蹲点了三个月,发现这家公司的专利数量每年增长30%,客户从国内龙头拓展到了德国某工业巨头,订单排期已经到明年下半年。这种“用脚丈量、用手验证”的笨功夫,在追求“快速出圈”的基金圈里,简直像股清流。

“专精特新”不是口号,是国运级的投资主线
最近和做实体经济的表哥聊天,他说:“现在制造业最缺的不是钱,是‘能啃硬骨头’的技术。” 这话点醒了我——兴华景和死磕的“高端制造+专精特新”,根本不是什么概念,而是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答题”。
从“中国制造2025”到“十四五”规划,政策早就给这条赛道画好了路线图:工业母机、航空航天、新能源装备……这些领域需要大量“小而强”的企业,用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而兴华景和的策略,就像在沙滩上捡贝壳——别人忙着追浪花,它却蹲下来,仔细翻找那些被沙子埋住的珍珠。
我查过数据:目前A股“专精特新”企业超过5000家,但其中真正具备“长期成长力”的不到10%。兴华景和的团队花了两年时间,跑遍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园区,和工程师聊技术壁垒,和老板聊现金流压力,才筛出了几十家“真·专精特新”。这种“深度研究+长期跟踪”的模式,注定没法在短期出爆款,但拉长时间看,就像种一棵树——现在埋下的种子,未来十年会变成一片森林。

买基金不是“追星”,是“合伙种庄稼”
现在很多基民把基金经理当“爱豆”,涨了喊“老公”,跌了骂“渣男”。但兴华景和的思路很清醒:它要找的不是“流量粉”,是“事业粉”——懂投资的逻辑,陪它度过蛰伏期,等果实成熟时一起摘。

确实,投资哪有什么“稳赚不赔”?但兴华景和至少让人看得清方向:它的持仓里没有“讲故事”的公司,只有“埋头干活”的实业家;它的目标不是“今年翻倍”,而是“三年翻一倍,五年再翻一倍”;它不需要你每天盯着净值焦虑,只需要你相信: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上,一定会有无数“小而美”的企业成长为“巨无霸”。

最后想说:投资需要“钝感力”
最近市场又震荡了,新能源跌、消费跌、医药跌,连AI都开始调整。但我看着兴华景和的持仓,反而更安心了——那些被资金抛弃的“小市值价值股”,恰恰是真正需要被挖掘的宝藏。就像熊猫君我,虽然爱吃竹子,但从来不着急——慢慢吃,细细嚼,才能把营养都吸收。
如果你也受够了“快涨快跌”的刺激,厌倦了“追热点”的焦虑,不妨试试这只“反流量”基金。它可能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会陪你走过制造业升级的风风雨雨;它可能不会天天上热搜,但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稳稳的收获。
毕竟,投资不是短跑,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而最好的陪伴,从来不是“我帮你赚快钱”,而是“我们一起等花开”。@兴华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