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5月27日)起,首批26只创新浮动费率基金陆续开启首发秀。
可以说,这26只基金的登场,承载着其特殊使命——为主动权益基金正名。
根据公开信息来看,包括易方达、富国、广发、中欧、景顺长城、嘉实等多家基金公司均派出旗下精兵强将齐齐登场。
5月16日才申报,5月23日便火速获批。5月底发行,6月底前基本完成募集,这速度也是没谁了。
老司基觉得,相比之前的产品创新,一改分批获批的惯例,这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集中获批,也显示出监管部门对于产品创新的全力支持姿态,新基金数量之多也创下了有史以来一次获批的新纪录。而从明天开始,一场围绕主动权益基金的营销大战也将全面开启。
这些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到底新在哪里?与之前的浮动费率基金相比,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又有哪些优势?作为投资者,该如何选择?
新在哪里?
作为浮动费率基金,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收费。
老司基注意到,这批产品均设置了1.2%(基准档)、1.5%(升档)、0.6%(降档)的三档费率水平,并设置了年化跑赢6%、年化跑输3%的业绩考察指标。
具体包括,投资者如果在1年以内赎回产品,一律按基准档费率,也就是1.2%收取管理费。如果持有超过1年,就有3档差距了:一是基本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1.2%基准档费率;年化跑输3%,减半收费0.6%;年化收益跑赢超6%,最高收1.5%。
老司基觉得,这个收费标准还是体现了基金公司一定诚意,这与监管层降费降佣的大背景要求也是一致的。以后业绩不好的产品,管理费让利部分可以达到一半,即从1.2%降至0.6%。而多计提部分最多只能上浮至1.5%,即增加0.3%,向上和向下的空间并不对称。
还有,如果基金想多赚管理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大幅超越业绩比较基准,二是必须实现正收益。也就是说,以后不是在市场下跌时跌幅较小,就能赚取管理费,而是必须实现绝对收益才能获得。
26只基金如何选?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面对即将发售的创新浮动费率基金,应该如何选择呢?
首先,关注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是基金投资的重要参考,它如同基金投资的锚和尺。一方面,明晰投资风格、约束投资行为,防止基金在投资运作中大幅偏离产品定位;另一方面,用于衡量基金是否跑赢市场,对基金进行考核。
首批26只浮动费率产品均为全市场选股基金,业绩基准主要对标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500或者中证800等主流宽基指数,并部分参与港股和债券投资。投资者在选择时,要考虑自己对市场风格的判断。比如,如果看好大盘蓝筹股的表现,那么选择业绩比较基准对标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可能更合适;若认为中小盘股有更大机会,业绩基准为中证500等指数的基金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了解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是影响基金业绩的关键因素。有的基金经理擅长价值投资,偏好投资低估值、高股息的股票;有的则擅长成长投资,专注挖掘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作为2025最为重磅的主动权益基金新发,此次不少基金公司派出了旗下精兵强将出战。如华夏基金王君正、招商基金朱红裕、东方红资管周云等价值老将,他们在长期投资中展现出了稳健的投资能力,其管理的基金业绩表现较为出色。其中,王君正、周云的在管规模都超130亿元,王君正的基金经理任职年限超11年,也是首批26只产品中最资深的投研老将。
与此同时,新锐绩优基金经理也不少。比如银华基金王晓川AI投资一把好手,嘉实基金李涛、大成基金杜聪、易方达刘健维均是以TMT为底色的科技股投资,汇添富基金卞正、交银施罗德基金黄鼎、博时基金田俊维等过往表现都不错。
首批26只创新浮动费率基金情况一览
最后,考虑自身投资期限。这类创新浮动费率基金的管理费收取与持有期限相关。持有期限不足1年,按1.2%年费率收取管理费;持有期限达到1年及以上,则再根据持有期间年化收益率分为3种情况确定管理费率档位。所以,投资者要明确自己的投资期限,如果是短期投资,一年以内可能无法享受到因基金业绩表现而带来的管理费差异化调整,而长期投资更能契合这种费率设计,在基金业绩优秀时,虽然管理费可能上浮,但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可能也更高。
综上,首批创新浮动费率基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投资选择,凸显了“多赚钱多收管理费,少赚钱则少收管理费”这一朴素经营理念。至于能否为近几年口碑不佳的主动权益正名,也许还要等个一年半载才能见分晓。
#特朗普签令加速核能建设,推动核电复兴#
#算力领域重磅整合:海光拟合并中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