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的爆发式增长,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底层逻辑已从单纯的概念炒作转向产业升级与全球化兑现的双重驱动。
一、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共振
1、政策全链条支持
国家医保局7月1日发布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16项政策,覆盖研发、医保准入、临床使用及多元支付全链条。例如,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鼓励 “出海” 等措施,直接降低药企研发风险并拓宽盈利渠道。
2、国际化突破重塑估值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达70笔,首付款33亿美元、总交易额4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典型案例包括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以60.5亿美元授权辉瑞、恒瑞医药呼吸管线以125亿美元与GSK合作。
这种 “研发在中国,变现于全球” 的模式,使港股创新药企从 “仿创” 估值切换至 “全球创新资产” 估值,带动板块市盈率从历史低位(31.2% 分位)向中枢修复。
3、技术迭代与临床数据催化
双抗、ADC 等前沿技术平台进入收获期,康方生物AK112(PD-1/VEGF 双抗)、映恩生物DB-1311(HER2 ADC)等产品将在9月WCLC、10月ESMO学术会议披露关键数据。历史上,ASCO/ESMO会议期间创新药指数平均涨幅达8%-12%,成为短期股价弹性的重要来源。
二、市场表现:高弹性与资金虹吸效应凸显
1、指数超额收益显著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94.06%,近一年回报122.23%,远超恒生科技(25.49%/55.28%)。其高锐度特征(生物制品 + 化学制药占比92.6%)使其更易捕捉创新药收益。相比之下,A股创新药 ETF(159992)年内涨幅41.3%,显示港股在全球化叙事下的估值溢价。
2、资金虹吸效应加剧
医药生物行业以1224亿元净流入位居港股通前三,银华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年内净流入 27.22亿元,规模增至43.35亿元。即使在8月板块回调期间,该ETF仍逆势吸金3.11亿元,溢价率维持0.39%,显示机构资金借调整布局的意图。
3、估值与盈利匹配度改善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当前市盈率 35.65 倍,处于近 5 年 18.8% 分位,而东吴证券预测头部企业 2025-2027 年将逐步扭亏为盈,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有望降至 1.2 以下,性价比凸显。
三、投资工具,布局捕捉结构性机会
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C(023930)通过港股创新药ETF(159567)间接跟踪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CNI),主要分布在生物制品(48.1%)及化学制药(44.5%)两大行业上,均为创新制药核心环节,前十大成份股中有9家为涉及创新药核心技术的biotech企业,体现出更高的锐度和纯度。
近一年收益超过117.69%,值得发车一份。

#白酒等大消费走强 风向变了?# #稀土价值重估!行业迎戴维斯双击# #卫星通信有望形成新的万亿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