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港股创新药板块延续近期强势表现,尽管大盘震荡调整,但资金对创新药ETF的配置热情不减。截至午盘,港股通创新药ETF(159570)成交额突破18亿元,近5日累计净申购大幅增加,显示市场对创新药长期价值的坚定看好。成分股中,康希诺生物涨近12%,晶泰控股受BD(对外授权)利好涨超7%,而君实生物则因短期获利回吐调整超10%。这种分化印证了创新药投资的核心逻辑——技术壁垒与商业化潜力决定企业估值,而ETF的分散持仓特性能够有效平滑个股波动风险。
政策端持续优化为创新药行业注入强心剂。国家医保局近期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研发支持、医保准入、临床应用等维度推出16条具体举措,推动行业从“仿创结合”向“全球原研”转型。其中,医保谈判成功率超90%,降价幅度收窄至30%以内,并设立创新药价格稳定期,破除“上市即降价”困局。此外,北京、深圳等地出台全链条支持政策,从审评审批到AI赋能全面提速,进一步疏通创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流程。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海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超2024年全年水平。典型案例包括恒瑞医药与GSK达成的125亿美元合作、三生制药与辉瑞的60.5亿美元交易,以及晶泰控股最新斩获的58.9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协议。这些交易不仅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也标志着本土药企从“单产品授权”进阶至“平台化管线输出”模式。在技术层面,中国药企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CAR-T等前沿领域实现“同类最优”,部分药物获FDA“零发补”批准,如迪哲医药的舒沃替尼。
南向资金2025年大幅流入港股医药板块,相关ETF规模突破300亿元,外资配置比例从2%升至7%。估值方面,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市销率(PS)为6.98倍,仍低于美股生物科技指数(PS 5.2倍),具备较强安全边际。此外,指数成分股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加快,部分头部企业如信达生物、石药集团收入增速超50%,盈利拐点临近。
短期来看,WCLC(世界肺癌大会)、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将催化管线价值重估。中长期而言,中国创新药产业已从“中国制造”迈入“中国创造”阶段,工程师红利、临床资源与政策支持形成闭环,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美元。对于我们而言,借道$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C$(023930)布局,既能规避个股研发风险,又能精准捕捉行业收益,或是不错的选择。#中国军工竞争力重估,军贸份额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