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位做美股的朋友聊天,大家普遍有种“甜蜜的烦恼”:财报季数据亮眼,标普500成分公司超80%盈利营收双超预期,整体盈利同比增长11.8%,连续三个季度两位数增长——这种企业韧性放在任何时期都算得上硬核。但转头一看估值,标普500预期市盈率22.1倍,比5年和10年均值高出不少,就像明明知道甜品好吃,却担心糖分超标。
这种矛盾感恰恰是当前市场的缩影。8月以来,美国经济数据突然“变脸”:非农就业新增仅7.3万人,不及预期不说,更魔幻的是劳工部把前两个月数据合计下修了25.8万人,这种幅度上次出现还是疫情期间。通胀数据也玩起“分裂”,整体CPI稳住2.7%,核心通胀却反弹到3.1%。不过,这种“降温不崩盘”的组合,反而让市场对9月降息的押注飙到93.4%,连美联储官员的鸽派发言都带着点“赶紧放水”的急迫感。
政策面更是热闹。分析师们普遍认为,美股短期强势离不开两个“水泵”:一是《大而美法案》推进带来的减税预期,二是财政部持续扩表。技术派的朋友指着纳斯达克的K线图告诉我,20日和62日均线金叉形成,突破24000点大概率只是时间问题。但私底下大家都清楚,高估值就像高空走钢丝,这时候更需要安全绳——比如波动时能对冲的美债。
说到美债,最近剧情也挺反转。10年期收益率从4.3%回落,市场显然在提前消化降息预期。但我觉得更值得玩味的是鲍威尔即将在杰克逊霍尔的讲话——这位“预期管理大师”但凡暗示点啥,都可能引发债市新一轮波动。个人看法是,如果三季度经济数据继续走弱,长端美债的配置窗口会更明确,毕竟历史上降息周期初期,债市“抢跑”收益都不差。
港股科技板块倒是藏着惊喜。虽然上半年恒生科技指数跑输A股,但南向资金7300亿港元的历史级流入已经打下地基。后续催化剂很清晰:AI领域的GPT-5、R1.5等产品迭代,中美关税缓和预期,加上港股科技股估值仍低于历史90%的时间分位,一旦流动性宽松遇上科技叙事,弹性可能超预期。
这种动态平衡的艺术,恰是应对未来变局的核心密码。当降息周期遇上科技革命,当经济数据冷暖交织,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善用“东边不亮西边亮”策略的布局者。他们不押注单一赛道,而是编织跨资产、跨市场的韧性网络——这正是全球配置型基金的战略底色。
当然,选这类产品也得看“底子”。国内首批能做全球资产配置的QDII-FOF基金中,就有这么一只。$南方全球精选配置股票(QDII-FOF)C$ (A类202801 / C类023591)不盯着单一市场,而是通过精选全球基金,把股票、债券、商品等资产“编织”成一个网络。就像最近,当美股科技巨头借AI东风狂奔,美债因降息预期走强时,这种60%美股+40%美债的配置策略,既吃到了科技红利,又用债券压住了波动。在震荡市中算得上稳扎稳打。
说到底,现在的市场就像一场复杂棋局,既要敢落子,也得留后手。而全球配置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投资者同时执黑执白。#高盛报告:稳定币市场淘金热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