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I vs 创新药# 我选择AI赛道,2025年6月,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政策密集催化期。工信部最新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将“人工智能+制造”列为年度核心任务,要求通过工业智能体建设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改造。这一政策与科创板改革形成协同效应:6月18日陆家嘴论坛宣布的“1+6”改革措施中,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设置科创成长层等举措,为寒武纪、澜起科技等AI硬科技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融资窗口。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AI企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42%,其中半导体领域占比超40%。
地方层面,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正加速构建AI产业集群。例如,杭州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到2027年将培育5家千亿级AI企业,形成覆盖算力芯片、行业大模型、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这种“中央顶层设计+地方场景落地”的政策组合拳,正推动AI从技术概念向实体经济深度渗透。
技术突破:AI重构产业价值链条
在政策支持下,AI技术迭代速度持续超预期。2025年6月发布的十大AI黑科技中,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北京邮电大学研发的触觉传感技术使机器人操作精度提升300%,可在工业质检中实现微米级表面缺陷检测;微软AI2BMD系统将蛋白质动力学模拟速度提升百万倍,为新药研发节省90%以上时间。这些突破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商业化能力——芯原股份的AI芯片设计业务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170%,澜起科技的DDR5内存接口芯片市占率超40%。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AI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出强劲实力。DeepSeek的R1模型凭借混合专家(MoE)架构,在苹果美国应用商店下载量一度超越ChatGPT,其V3-0324版本可在消费级硬件上实现高效代码生成,编程能力已达到人类开发者水平。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国内AI企业的估值溢价,也为银华科创AI联接C基金所跟踪的科创AI指数提供了持续增长动能。
市场洞察:震荡行情中的配置价值
当前科创板AI板块的震荡本质是技术迭代与估值消化的再平衡。截至2025年6月,科创AI指数市盈率(PE-TTM)为119.72倍,处于近1年19.81%的历史分位,估值安全边际显著。从资金面看,6月中下旬高分红股资金流出后,约120亿元增量资金流入科创板AI ETF,形成明显的板块轮动效应。这种资金再配置与政策催化、技术突破形成共振,预示着板块中期修复行情的开启。
$银华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C$ 基金在这一背景下展现出独特优势:其跟踪的科创AI指数覆盖30家科创板AI龙头,半导体权重占比超40%,精准卡位算力芯片、大模型等核心赛道。基金经理通过优化持仓结构,在2025年1月市场波动期间,净值波动幅度较标的指数降低18%,体现出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C类份额0.15%的管理费率和7天以上免赎回费的设计,更为投资者提供了灵活应对震荡市的工具。
投资策略:把握AI产业三重红利
1. 技术渗透红利
AI正从消费端向生产端深度渗透。例如,AI工业智能体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可将生产能耗降低12%,设备故障率下降25%。银华科创AI联接C基金持仓的中科曙光、晶晨股份等企业,在工业大模型、边缘计算等领域已形成技术壁垒,有望优先受益于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2. 政策催化红利
2025年下半年,“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教育”等国家级试点项目将进入验收阶段。基金重仓的金山办公、石头科技等企业,其AI办公套件、智能硬件产品已在多个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政策补贴和政府采购订单将直接转化为业绩增长。
3. 估值修复红利
当前科创AI指数成分股中,30%的企业动态市盈率低于50倍,显著低于全球同类企业。随着AI Agent、端侧大模型等新技术落地,预计2025年下半年板块净利润增速将回升至35%以上,推动估值向历史中枢回归。
五、风险提示与长期展望
尽管AI产业前景广阔,但需警惕两大风险:一是美国《禁用对抗性人工智能法案》可能对国内AI企业的国际拓展形成制约;二是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进展不匹配,存在业绩变脸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银华科创AI联接C基金分散投资,可有效降低个股黑天鹅事件的影响。
展望未来,AI产业将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持续扩容。赛迪顾问预测,到2030年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其中科创板AI企业贡献度将超60%。$银华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C$ 基金作为紧密跟踪科创板AI指数的工具,将充分受益于这一趋势。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上,该基金不失为穿越市场波动、捕捉AI产业红利的理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