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I神操作#
在AI产业从技术研发转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期,$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A$ (023520)凭借对产业周期的精准锚定持续走强。其背后不仅是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更源于算力基建扩张与场景落地加速的深度共振,为投资者提供了把握AI产业红利的独特视角。
1. 算力基建:从“短缺”到“过剩前的红利窗口”
基金跟踪的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中,算力基础设施相关标的权重超60%,覆盖AI服务器、光模块、液冷技术等核心环节。当前全球AI算力需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单个人形机器人的算力消耗相当于500台家用电脑,而国内智算中心的建成率仅为规划的45%,供需缺口支撑相关企业业绩持续释放。基金通过配置算力硬件龙头,直接受益于“东数西算”工程的算力调度需求——西部数据中心的上架率从30%提升至65%,带动相关设备采购量同比增长120%,成为基金净值增长的核心引擎。
2. 场景落地:从“实验室”到“千行百业”的渗透红利
与单纯聚焦技术研发的基金不同,该指数特别纳入AI应用层标的(权重占比25%),覆盖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商业化成熟领域。在金融行业,基金配置的智能风控系统将信贷违约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已被12家股份制银行采用;在制造业,AI质检设备使某汽车零部件厂商的缺陷检出率从88%跃升至99.7%,推动生产效率提升40%。这种“硬科技+软应用”的均衡布局,让基金既捕捉技术突破的弹性,又享受场景落地的确定性收益。
基金特点:被动投资的“纯度”与“灵活性”
作为ETF联接基金,其核心优势在于对产业趋势的无偏差跟踪:
指数编制的产业导向性:指数每季度调整一次权重,动态纳入技术突破显著的新企业,剔除商业化不及预期的标的,确保持仓始终贴合AI产业前沿。例如2025年二季度新增边缘计算、多模态交互领域标的,及时捕捉终端智能化浪潮。
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具属性:管理费率仅0.5%,申购费随持有时间递减(持有超1年免赎回费),适合中长期布局。同时,通过ETF联接形式降低科创板投资门槛,1元起投的设计让普通投资者轻松参与科技红利。
风险分散的科学性:指数覆盖150余家企业,前十大权重股占比不足50%,避免单一技术路线或细分领域波动带来的冲击。在上半年AI芯片板块调整期间,基金净值回撤幅度较单一赛道基金低18个百分点。
当前形势与上车逻辑
从产业周期看,AI正处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盈利期”跨越的关键阶段:2025年AI行业整体净利润率预计从3%提升至8%,拐点已现。估值层面,指数当前市盈率为58倍,对应2025年预期增速140%,PEG仅0.41,处于历史低位。政策端,工信部近期明确2025年培育100家AI标杆企业,基金持仓中30%标的入选培育名单,政策红利直接传导。
对于投资者,可采用“核心+卫星”策略:以该基金作为AI赛道核心配置(占权益仓位40%),搭配消费、新能源等防御性板块平衡波动。操作上,建议在指数回调至50日均线附近分批加仓,利用定投平滑短期波动。随着AI手机、智能座舱等C端产品放量,基金有望在场景落地浪潮中持续受益,当前仍是布局的优质窗口期。
投资建议
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联接A的走强,本质是AI产业从“算力军备竞赛”转向“商业价值兑现”的必然结果。其通过聚焦算力基建与场景落地的双重红利,在被动投资框架内实现了成长与确定性的平衡,为投资者提供了穿越产业周期的高效工具。在科技自主与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下,该基金的配置价值正持续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