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I神操作# 最近发现小区门口的连锁超市悄悄换了“脑子”——以前总记错促销信息的收银员大姐,现在带着轻便的AI耳麦,顾客报出会员号就能秒显消费记录和专属折扣;货架上的智能价签更是神了,临近保质期的牛奶会自动跳闪“今日特惠”,连临期折扣比例都精准到个位数。这让我突然意识到,AI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像水电一样渗进了生活的毛细血管。
回头看这波AI热潮,总有人说“太虚”,但数据不会骗人。字节“豆包”日均16.4万亿Tokens的消耗同比激增137倍,意味着我们每天刷到的智能推荐、聊天互动,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算力“饕餮盛宴”;DeepSeek R2大模型即将发布,性能对标GPT-5,用户量破1.1亿,更说明从技术突破到用户买单,AI已经走完了最关键的“从0到1”。
但普通人想抓住这波机会,直接冲进AI赛道却像闯进迷宫。选芯片股担心技术迭代太快,押注应用端又怕商业模式跑不通。这时候才懂$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A$ 和$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C$ 的妙处——它们跟踪的科创板AI指数像一张“产业渔网”,把半导体、软件、硬件到云服务的核心企业都网了进来。就像我家小区超市的AI升级,既需要摩尔线程那种能兼容CUDA的GPU做“骨骼”,也需要华为CANN生态这样的“神经中枢”,更离不开寒武纪这类芯片龙头的“心脏供血”,全链条布局才能接住政策和市场的双重红利。
我特意研究了这两只基金的区别:A类适合打算拿半年以上的朋友,费率更划算;C类没有申购费,短期波段操作更灵活。作为普通投资者,我没能力判断哪家公司能最终胜出,但能看懂国家把AI放进“科八条”的战略决心,能看到哈尔滨智算中心90%国产化率的扎实落地,更能感受到身边AI应用从“新鲜”到“必需”的转变。毕竟,站在产业变革的路口,与其猜下一个风口,不如跟上整个赛道的成长节奏。这大概就是普通人能抓住的“AI神操作”:不追热点噱头,只赚产业进化的钱。
$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A$
$博时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发起式联接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