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新质生产力”已不再是抽象的政策术语,而是由技术突破、产业协同与资本赋能共同编织的经济新脉络。$前海开源研究优选混合C$ 锚定这一核心赛道,让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投资逻辑——它不止是追逐热点,更是在产业变革的“无人区”中寻找确定性。
从技术迭代的底层逻辑来看,人工智能的爆发绝非单点突破。Gartner数据显示2027年超60%企业将AI素养纳入战略,这背后是“通用人工智能+垂直场景”的化学反应:当制造业生产线装上AI视觉检测系统,当农业无人机搭载机器学习模型优化播种轨迹,技术已从工具进化为产业的“神经中枢”。基金聚焦的AI领域,恰恰抓住了从算法创新到场景落地的价值释放期。
低空经济的万亿蓝图更具想象空间。《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勾勒的2030年市场规模,绝非简单的“飞行器上天”,而是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重构:医疗急救无人机可将偏远地区响应时间压缩80%,物流无人机能破解山区最后一公里难题,甚至与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形成“空陆联动”的智慧生态。这种“低空基建+场景创新”的双轮驱动,正是新质生产力“破坏性创造”的典型特征。
国产大飞机的突围则是制造业升级的缩影。中国商飞预测2042年全球客机规模达4.8万架,中国占比21%的背后,是从材料科学(碳纤维复合材料)到航电系统(国产航电渗透率提升至65%)的全链条突破。当C919的国产率从首飞时的50%提升至如今的78%,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机型的成功,更是“工程师红利+产业链韧性”支撑下的产业跃迁。
新能源与电力设备的布局,藏着对全球能源革命的深刻洞察。中金指出全球电力大周期景气度或持续至2030年,这并非简单的装机量增长,而是“光伏+锂电+智能电网”的协同进化:当光伏组件效率突破32%,当钠离子电池成本下降40%,当特高压输电损耗降至5%以下,能源体系正在从“集中式垄断”走向“分布式协同”,这种结构性变革带来的投资机会,远比短期价格波动更值得把握。
选择这只基金,更看重拟任基金经理崔宸龙的“产业深耕思维”。8年证券从业经历中,他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业绩(管理基金过去3年年化回报超25%)并非偶然——从早期布局光伏逆变器到重仓储能赛道,他总能在技术拐点前识别价值。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研究方法论,与新质生产力“技术-产业-资本”的传导逻辑高度契合。
当然,中风险等级的定位也提醒我们理性看待机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时间,AI的商业化可能遭遇场景落地不及预期,低空经济的空域管理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但正如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用了30年,电力普及用了50年,当下技术迭代的速度已今非昔比。对于愿意陪伴产业成长的投资者而言,这只基金提供的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参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船票”。
已将基金加入自选,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投资,是在历史进程中找到那些“必然发生的变化”。而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正是这样一场不可逆转的变革。
$前海开源研究优选混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