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VS指数 你看好谁?#
我看好指数!这一年半载里,北交所的动静让我越来越觉得,指数基金就像一辆已经点火的高铁,票价便宜、路线透明、座位够多,而主动基金更像一辆豪华网约车,司机再老练,也难保不走错路、不堵车。
先说钱的事儿。我去年年初买过一只主动基,名字就不说了,三个月赚了7个点,结果赎回的时候一看,申购费加赎回费扣掉近1个点,管理费每天还在背后偷偷啃收益。前海开源北证50的管理费只有0.5%,托管费0.1%,申赎费C类干脆打一折,省下来的都是实打实的鸡腿钱。官方招募说明书白纸黑字写着“本基金力争将日均跟踪偏离度控制在0.35%以内”,换句话说,指数涨多少,我就跟着吃多少,不会被隐形费用偷偷割肉。
再说方向感。北交所的规矩是“专精特新”,2025年6月底北证50指数里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七家属于国家级“小巨人”,三家是省级单项冠军。这些公司不是讲故事的PPT,是真金白银的订单:做工业母机的科德数控半年报营收增长58%,做碳纤维的光威复材利润翻倍。指数每季度调仓一次,把掉队的企业踢出去,把冒头的新星拉进来,相当于免费帮我做了一次优胜劣汰。我要是买主动基,得祈祷基金经理别踩雷,万一他重仓的机器人概念股突然宣布“技术路线失败”,我的心脏受不了。
有人担心北交所盘子小,怕涨得快也跌得狠。我翻了翻官方数据,2025年6月末北证50总市值2.8万亿,日均成交额300亿,相当于2023年的三倍。做市商扩容到15家,转板通道打通了科创板和创业板,流动性肉眼可见地肥了。指数从年初的1100点涨到现在的1380点,最大回撤没超过8%,比我手里那只消费主动基温柔得多。
主动基金唯一的诱惑是“可能跑赢指数”。可现实是,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偏股主动基平均收益18%,北证50指数收益26%,差距不是靠一两个明星经理就能抹平的。我看过前海开源嘉鑫的一季报,前十大重仓里有两只新能源整车股,二季度整车价格战一打,净值直接回撤12%。而北证50里整车权重不到3%,主仓位被医疗器械、半导体设备、新材料瓜分,刚好避开了价格战的风暴。这不是基金经理不努力,而是主动选股就像蒙眼射箭,射中靶心是小概率事件。
有人问我:“那你干脆全仓指数?”也不是。我把七成资金放在北证50,留三成主动基当调味料。这三成我选的是医疗主题的主动基,因为北证50里医疗占比只有15%,我想让组合更均衡。但核心仓位必须交给指数,原因很简单:我白天要上班,晚上要陪娃,没空研究哪家机器人公司的关节轴承更耐用。指数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天天替我采蜜,我只管月底看账户余额。
最后说点感性的。2025年6月,北交所发布《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三年内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官方文件里这句话让我心里一热:当年创业板2009年开板,指数三年涨了3倍;科创板2019年开板,指数两年翻倍。北交所2021年开市,现在才四岁,正是长个子的年纪。我拿着北证50,就像提前订了一张少年班的长期饭票,不怕他偶尔调皮摔跤,只怕自己没耐心陪他长大。
$前海开源北证50成份指数发起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