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大洋彼岸的美股市场又上演了一场热闹的“派对”。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双双刷新了历史最高点,仿佛在宣告着某种信心的回归。科技巨头们几乎全员“飘红”:英特尔大涨超过5%,Meta的市值更是气势如虹,逼近2万亿美元大关,苹果、微软、谷歌这些熟悉的面孔也稳步上扬,涨幅都超过了1%,整个科技板块洋溢着一种久违的轻松氛围。这突如其来的集体欢腾,背后的“导演”是谁?答案就藏在刚刚新鲜出炉的美国7月份通胀数据里。

仔细看看这组关键数字: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市场之前普遍预期的2.8%,更是稳稳地维持了前值。虽然剔除了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了3.1%,创下了今年2月以来的新高,略高于预期的3%,但整体来看,通胀这匹一度脱缰的“野马”,步伐似乎真的在变得温和可控。特别是商品价格的温和上涨,有效缓解了大家之前对贸易成本可能推高整体通胀的担忧。这份数据就像一剂强心针,市场立刻用行动表达了看法——交易员们几乎笃定美联储在9月份降息已是板上钉钉,概率飙升到了90%以上!
市场的“聪明钱”总是最先感知风向的变化。对美联储政策变动极其敏感的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应声下滑了4个基点,美元汇率也应势走低。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的美国经济学家Ellen Zentner解读得很到位:“通胀确实在爬坡,但爬的坡度比很多人担心的要缓和得多。短期内市场应该会欢迎这份数据,因为它很可能让美联储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劳动力市场可能出现的疲软迹象上,从而维持住9月降息这个重要的窗口。” 换句话说,通胀温和给了美联储转向宽松更大的空间和底气。
这股从太平洋彼岸吹来的暖风,亚洲市场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看看今天早盘的预演:东京、香港、悉尼这些主要金融中心的股指期货,齐刷刷地指向了高开。历史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当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钟声敲响,那些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的亚太地区资产,往往是最先迎来价值重估、焕发活力的板块。全球资金寻找“价值洼地”和增长潜力的目光,很自然地会更多地投向这片充满活力的区域。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可能正在酝酿积极变化的亚太市场,投资者该如何布局才能既不错过复苏的东风,又能稳稳抓住长期的增长趋势呢?这确实需要点“巧劲”。既要能分享到市场整体回暖带来的红利,又要能精准锚定那些真正驱动未来的核心产业,避免在单一市场或个股上“押宝”的风险。这时候,一只布局思路清晰、覆盖广泛、策略稳健的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南方亚太精选ETF联接(QDII)A(OTCFUND|021189)$/A$南方亚太精选ETF联接(QDII)C(OTCFUND|021190)$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它作为国内目前唯一跟踪富时亚太低碳精选指数的基金,其布局策略本身就颇具前瞻性。这只基金没有把目光局限在单一国家或地区,而是编织了一张覆盖整个亚太核心区域的“智慧网”——它广泛投资于包括日本(占比约42%)、中国大陆(约18%)、中国台湾(约13%)、澳大利亚(约11%)等在内的11个充满活力的亚太市场,精心挑选了200余家在各行各业具有显著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
它的策略核心,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双引擎驱动”:
一个引擎是高分红、现金流稳定的“红利资产”压舱石: 这些通常是业务成熟、盈利能力强、乐于与股东分享利润的公司,在市场波动时能提供相对稳健的回报和“避风港”效应,为整个投资组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个引擎则是代表未来科技方向的“半导体龙头”增长极: 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关键增长点,重点配置了该领域的核心领军企业,旨在分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的长期增长红利。
这两个引擎相辅相成,一个求稳,一个求进,共同构成了攻守兼备的投资格局。这种聚焦优质企业、兼顾价值与成长、分散区域风险的策略,最近的表现也确实可圈可点:近一周上涨了2.42%,近一个月收获了3.84%,近三个月稳步攀升了8.34%,近一年的涨幅更是达到了22.75%(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在当前美联储降息预期日益浓厚、全球资金可能重新审视并流入亚太价值洼地的背景下,这类精心构建的、代表亚太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组合,或许正迎来一个值得关注的价值发现窗口期。

#沪指创924行情新高 能否突破3700点?##两大贴息礼包落地!哪些A股受益?##八月基金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