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今年医药又涨回来了?”——这是我在地铁上听到的最多的一句嘀咕。身边不少老韭菜(包括我自己)当年在集采、反腐、杀估值的三连击里被锤得鼻青脸肿,账户里那串绿得发亮的数字,至今想起来都肝儿颤。可行情这玩意儿,最怕的就是一根大阳线,啥信仰都回来了,更别说创新药这半年几乎天天阳线,直接把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从坑里拽了出来,连我那个“打死不补仓”的表姐都偷偷把定投重新打开了。
我为啥也厚着脸皮回来了?一句话:跌的时候找原因,涨的时候看趋势。现在能看得见的趋势就是——中国创新药真的开始赚钱了,而且是赚美元。国家药监局7月18日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药品审评报告》里写得明明白白:国产1类创新药海外授权项目达到17个,首付款加里程碑金合计超过120亿美元,比去年全年还多出三成;美国FDA上半年给中国药企发出去9张通行证,相当于2021—2023三年的总和。真金白银摆在那儿,谁还敢说“只会讲故事”?
更关键的是,这些东西已经不是PPT,而是实实在在落进报表里的现金流。拿百济神州来说,官网6月挂出的二季度预告里,泽布替尼在美销售额直接干到3.8亿美元,环比增长40%,把老外都吓一跳;信达生物在港交所公告里透露,替雷利珠单抗海外授权给诺华的7亿美元首付款,上半年已经确认收入3.5亿美元,一口气把研发费用覆盖率拉到90%以上。我这种数学不好的人都能看懂:药品一旦在欧美上市,销量就是指数级往上窜,研发成本被迅速摊平,后面基本就是纯利。
再说个更接地气的逻辑:谁家还没个病人?老龄化摆在这儿,癌症、糖尿病、阿尔茨海默……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万亿级市场。医保局7月最新发布的《2025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名单》里,国产创新药占了三分之一,而且谈判规则悄悄改口——只要临床价值够高,价格不会砍到骨折。说白了,国家也明白“一味杀价”把企业逼死了,最后倒霉的还是病人。政策底、估值底、情绪底,三底叠加,这剧本跟2019年的芯片、2020年的新能源一模一样。
有人担心“涨多了怕回调”,我反而怕它不回调。拿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来说,WIND拉一下数据就知道,自2021年高点下来最多跌了68%,现在弹回来还不到半山腰;市销率PS(TTM)4.2倍,比2018年18A刚开闸时还便宜。换句话说,涨到现在也只是“填坑”,真要说泡沫,隔壁AI芯片那才叫泡沫。我自己的策略很简单:每跌5%,我就往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A(022286)里扔一笔工资,把它当成“医药版纳斯达克100”。基金经理谭小兵管这块儿多年,天天泡在实验室和临床一线,比我在键盘前看K线靠谱多了。基金二季报里前十大重仓清一色创新药龙头,百济、信达、荣昌、和黄医药……全是已经或即将在欧美上市的主儿,而且港股占比超过60%,弹性够大。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A类份额近六个月涨幅116.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17.7%,超额收益接近100个点,在4500多只同类里排第一,比我当年追新能源ETF还猛。
可能有朋友会说:“个股不是赚得更多?”这话没错,但我这种白天上班、晚上带娃的普通人,真没空去盯FDA官网、翻临床试验数据,更怕踩雷——万一哪个III期临床失败,一天腰斩不是梦。买基金好歹是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再不济也能分散风险。长城这只基金还有个好处:港股通额度不够时,它能通过QDII绕道买美股里的中概医药股,比如百济在纳斯达克的份额,两边都能薅,省心。
至于什么时候止盈?我给自己设了条土规矩:等身边从不炒股的老王开始问“创新药还能不能买”,我就分批撤退。现在看,老王还在研究酱香拿铁,离接盘远着呢。再加上美联储9月大概率降息,美元一旦走弱,外资回流新兴市场,港股创新药这种高弹性板块大概率是第一批被抢筹的。到时候别说回本,翻倍都不是梦。
所以啊,2025下半场旅程即将开启,与其在已经透支的AI、红利里卷来卷去,不如换个思路:把筹码押在“能救命”的生意上。毕竟别的行业可能讲情怀、讲政策,医药行业只讲一个——活命。只要人类还怕死,创新药就永远有市场。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A:022286,C:022287)我已经上车,车门还没焊死,想一起的抓紧,咱们终点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