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
说句痛快话:2025年下半场,我打算把子弹留给创新药,而且就盯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基金(A:022286,C:022287)。为啥这么笃定?因为这一回真不是炒概念,而是产业、政策、技术三条大阳线一起拍在脑门上,想假装看不见都难。
先说产业。以前咱们聊创新药,就像聊一个熬夜写论文的学生,前途光明,但眼下只剩咖啡味儿和黑眼圈。现在不一样了,论文已经被《Nature》收了,奖金到账,连导师都跟着分绩效。国家药监局7月22日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药品审评报告》白纸黑字:国产1类新药获批上市32个,同比翻一倍;其中肿瘤药占了14个,ADC、双抗、CAR-T这些“高精尖”一个没落。更带劲的是,企业不是靠情怀撑场面,是真挣钱。商务部服贸司7月15日发布的医药出口数据显示,前六个月我国药品出口额286亿美元,同比增长43%,其中技术授权(BD)收入占了整整三分之一,金额高达95亿美元。翻译成人话:老外排着队送钱,就为了早点用上中国实验室里长出来的分子。这不是故事会,是海关总署的电子报关单,真金白银,谁都能查。
政策这边也彻底换了画风。医保局7月18日新发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直接写明:创新药续约降价不超过10%,连续两个协议期后还可以申请豁免降价。换句话说,只要药够新、够好,医保爸爸不但不砍价,还帮你站台。更狠的是DRG2.0版本,7月25日刚挂网,高价创新药可以走“特例单议”,医院用得起,患者报得了,企业赚得到,三赢。过去医药板块最怕的“灵魂砍价”成了过去式,现在政策喇叭里喊的是“鼓励全球首发”,听着就提气。
技术红利更夸张。Deepseek医药版大模型8月1日就要公测,官方PPT写得明白:AI能把早期药物发现的时间从三年压到十个月,成本砍掉一半。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中国工程师熬夜写代码的同时,顺带把美国同行的进度条给拖慢了。再加上国内CMC(化学、生产、控制)产业链已经卷成麻花,同样一个CAR-T,在美国做临床要花30万美元,在国内15万人民币就能拿下,质量还一点不差。成本低、速度快、人才多,这三板斧抡起来,全球药企只能跟着中国节奏跳舞。
估值贵不贵?说实话,个别明星股确实不便宜,但板块整体还在山脚下。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中证创新药指数市盈率45倍,看着比白酒高,可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同期是52倍,而且人家的增长还没我们快。更关键的是,这个45倍里包含了一大半“0收入”的Biotech,一旦商业化兑现,估值会被利润直接打下来。现在上车,买的是产业爆发前夜的“折价票”,不是山顶站岗的“智商税”。
有人担心波动大,怕坐过山车。我寻思,炒股本来就像坐公交,怕颠就别出门。真想稳,不如买国债。创新药的脾气一直如此:涨起来像火箭,跌起来像电梯。但把时间拉长,回头看每一次深坑,都是送钱现场。2018年集采血洗医药,当时哭爹喊娘的人,如果拿着恒瑞、信达不动,到现在收益照样翻倍。波动不是风险,拿不住才是。
那为啥选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很简单,因为基金经理梁福睿是真懂行。公开资料写得清楚,梁福睿中科院生化博士出身,在实验室里养过细胞、跑过WB,后来转战二级市场,专门盯创新药,一干就是十年。别人看K线,他看分子式;别人听故事,他直接翻临床数据。基金二季报披露,前十大重仓里既有ADC龙头,也有细胞治疗黑马,仓位最重的那家药企,7月12日刚把海外权益卖了15亿美元首付,股价当天20CM涨停。跟着懂行的人混,至少不会被PPT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