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的人工智能板块终于迎来了回调,在10日均线附近受到支撑,由于前几周的急拉,距离中线10周均线还有一定空间,可能继续回补距离空间,也可能继续强势向上,分析了下AI的长线价值,目前回调适合对AI强势板块进行慢慢布局了。
一、人工智能现状:听话与不听话并存
“小爱同学,打开空调。”
“好的,正在为你打开空调……咦,空调没反应?要不您再试一次?”
“小爱同学!开空调!”
“哎呀,看来空调不太听我的话呢~”
这样的对话是否似曾相识?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时不时会遇到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人工”时刻。AI依然会犯一些令人捧腹的错误:语音助手则时不时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装聋作哑”。
但让我们把镜头拉远,看看这个时而聪明时而“”的技术,正在如何悄然改变我们的世界。
AI已经在许多领域展现出超人类能力:AlphaFold破解了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蛋白质折叠问题;
AI诊断某些疾病的准确率甚至超过了资深医生;
智能客服每天处理着数以亿计的咨询,不知疲倦。
当今的AI更像是极其用功的“学霸”——它通过海量数据学习,在某些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缺乏人类的常识和灵活应变能力。
二、人工智能未来展望:从“专用”到“通用”的进化之路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很明确:从现在的“专用人工智能”走向“通用人工智能”。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能够像人类一样跨领域思考和学习。
GPT-4已经能够通过律师资格考试,且分数排在前10%。
想象一下未来的AI助手:
不仅能帮你安排会议,还能在你准备出差时,AI助手可能会提醒:“根据往经历,您总是忘记带充电器,需要我提前帮您打包吗?” “检测到您这次要去的地方下雨概率90%,已经自动在您的行李箱里放了伞。”
在你为情人节礼物发愁时给出建议:“根据您女友最近三个月的社交媒体动态,她暗示了37次想要那条项链,需要我帮您下单吗?” “顺便提醒,如果忘记买礼物,我可以模拟您的声音打电话道歉,需要吗?”
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正在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有些已经开始或即将出现的场景:
医疗领域:AI医生助手正在同时阅读数百万份医学文献,提醒医生可能的诊断选项和药物相互作用。
教育领域: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和风格定制教学内容。当系统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能会幽默地提示:“检测到你的注意力正在飘向窗外的小鸟,需要我把这节课变成关于鸟类的故事吗?”
农业领域:AI农业专家系统正在帮助农民精确管理农田。
创意领域:AI正在为设计师提供无数种设计方案,为作家提供灵感,甚至帮助作曲家创作音乐。
未来,我们与AI成为协作共赢的伙伴。AI会学习我们的偏好和习惯,提供 proactive(主动式)的服务。
三、与AI一起笑对未来
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人工”进化为真正有用武之地的“人工智能”。
DeepSeekV3.1大模型逐步适配国产芯片,实现芯片-模型-应用闭环,国产替代空间打开!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四、长牛板块特征的历史借鉴
美股近十余年的长期慢牛主要靠领先的科技产业驱动。
1975年-1989年的日本股市,经历了能源危机和产业转型,最终依靠汽车和电子产业的突破实现了15年的长牛。
A股当下的慢牛面临着地产产业链调整和地方债务等压力,但有新兴产业和消费升级提供对冲。因为消费升级有赖于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只有新兴产业成功崛起、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才能推动A股长期走牛。
而DeepSeek 在全球的爆火很可能成为新兴产业成功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它让我们对高端芯片的突破同样充满了期待。
对于前景好的行业,就容易成为牛市主线。上一轮牛市主线是白酒新能源医药,本轮牛市主线就是AI领域。
参考最近一次计算机和电力设备牛市,分别持续1年半、3年,期间分别实现了287%的累计涨幅和293%的累计涨幅。AI板块刚刚开始!
如今我们的人均GDP已经连续四年站稳12000美元关口,按世界银行标准,已经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2023年为1.38万美元),为创新和科技突破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中美博弈和竞争实际上是相互在成就对方,你追我赶的氛围使各自都不能懈怠,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Deep Seek们还会源源不断地诞生出来。
将来什么样的现象级人工智能产品会出现目前还不知道,但一定会有这样的产品脱颖而出,而且很可能会在众多不同的领域相继出现,帮助我们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慢牛可期,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一定值得重点关注。
五、AI企业的业绩拐点
梳理了一下沪深300指数,中际旭创进入了前二十重仓,而且基本面也有支撑,2025年中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四成,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七成。
中际旭创称,2025Q2海外重点客户进一步增加资本开支投入AI基础设施,主要需求为800G光模块和400G光模块,公司800G出货量提升快速增长,以及800G中的硅光比例也在快速提升。二季度1.6T已开始逐步出货,预计未来两个季度1.6T将持续量产和规模出货。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推进高端产品如1.6T和800G在国内和海外的产能建设。
AI公司很多都是有业绩支撑的,只是注意会不会出现泡沫,从容慢慢布局。
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聚焦算法、算力、数据三大核心要素,覆盖芯片设计、云计算、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其成分股均为各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既包括突破技术瓶颈的硬科技巨头,也涵盖深耕垂直场景的隐形冠军,充分受益于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商业化落地的共振机遇。
还有更聚焦的,上证科创人工智能指数,在国产算力需求爆发、政策强力支持、技术迭代加速及企业业绩逐步兑现的多重驱动下,中长期前景更广阔,不适合追涨而适合回调关注。
$华夏人工智能ETF联接D(F021580)$ 布局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链,也就是布局本轮牛市主线。
$华夏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联接C(F024412)$ 聚焦算力芯片+大模型+机器人,一键打包AI全产业链指数!
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成分股仅30只,覆盖国产算力大模型、行业AI+核心环节。
硬件层45%
半导体(20%)传感器(15%)+精密制造(10%)算法层30%大模型(12%) 计算机视觉(8%)+机器人控制(10%)应用层25%工业智能化(10%) + 医疗AI(8%) +智能终端(7%)
寒武纪占比近16%,是寒武纪权重占比最高的人工智能指数。自指数基日(2022年12月30日)以来累计涨幅为130.98%,年化收益率达38.54%,同期沪深300、科创50指数累计涨幅分别为15.88%、33.82%。
这两只指数基金都是持有七日以上免赎回费的,适合灵活波段操作。
六、双AI ETF对决:中证AI主题与科创板AI,如何作出选择?
根据Wind数据,人工智能指数的申万二级行业分布(仅权重5%以上的),可以看到老牌的CS人工智能指数比较均衡,极大细分行业均有涉及。
科创AI的权重,则是聚焦在半导体上,将近一半。

中证AI主题ETF跟踪的是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这是一个跨市场指数,覆盖沪深两市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上市公司,好比一个“AI全明星队”,从各个市场挑选最具代表性的AI企业。
科创板AI ETF跟踪的是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这是一个单市场指数,专门投资科创板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上市公司,更像一个“AI新锐战队”,专注于科技创新板块的明日之星。
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宽口径、广撒网
指数涵盖了AI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 基础技术(芯片、传感器、云计算)- 关键技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应用场景(智能驾驶、智慧医疗、金融科技。
好比是AI投资中的“稳重派”,既能享受AI成长红利,又有一定安全垫。
它既可能包含为人熟知的AI巨头(如海康威视、科大讯飞),也会纳入一些为AI提供“枪支弹药”的硬件公司(如中芯国际)。好比一顿AI满汉全席,既有主菜也有配菜。
好比去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你可以买到AI各个领域的代表企业,从芯片(食材)、算法(食谱)到应用(成品菜)一应俱全,选择多样,风险分散。
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精聚焦、准狙击
这只指数则专注于科创板中的AI企业,主要特点包括:
- 创新性强:聚焦处于技术前沿的AI企业- 成长性高:多数为研发投入较大的成长型企业- 风险较高:波动性相对更大,但潜在回报也可能更高。
好比是AI投资中的“激进派”,更适合能够承受较大波动的投资者。
这就像一顿AI创意料理,食材新颖、做法创新,但口味可能更为独特,不是人人都能接受。
好比是去高科技概念店扫货——这里全是最新最潮的AI科技产品,可能有些还不为人熟知,但代表着未来趋势,说不定就能淘到下一个“AI界的苹果”。
适合中证AI主题ETF的投资者:
- 初入AI投资领域的新手- 风险偏好较低的稳健型投资者- 希望一站式布局AI全产业链的投资者- 想要在投资组合中配置波动性较低的AI暴露
适合科创板AI ETF的投资者:
- 熟悉科技创新领域的专业投资者- 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进取型投资者- 希望投资纯正技术创新企业的投资者- 想要捕捉未来AI独角兽的投资者
如果想要波动低些,关注$华夏人工智能ETF联接D(OTCFUND|021580)$,体验也很不错。
如果我们期待Deepseek R2,如果期待芯片的国产替代,要多关注$华夏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联接C(OTCFUND|024412)$。
科创人工智能指数业绩弹性优于中证人工智能指数。投资策略不是二选一,而是如何配置:
稳健型组合可以中证AI主题ETF为主,配置少量科创板AI ETF作为进攻“矛”;
进取型组合则可以科创板AI ETF为主,配合中证AI主题ETF作为防守“盾”;
平衡型组合可以两者各占一定比例,既享受全产业链机会,又不错过前沿创新。
两只指数互补。投资者的选择可以是根据哪个更适合自己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和投资组合需求。
无论是选择全产业链布局还是专注创新前沿,都是参与人工智能这一革命性技术发展的有效方式。毕竟,在AI赋能未来的大趋势下,选择“上车”比选择“哪辆车”更重要——当然,如果能两辆都坐上,视野肯定会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