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3000元礼品】今年选新消费还是港股通?一起来测评!选出你心仪的基金。#今年选新消费还是港股通?# 我选$海富通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联接A$ ,港股通科技板块正处于估值修复、政策催化、产业爆发的三重红利期,我觉得其投资价值与风险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逻辑:
一、价值重估:从"折价洼地"到"成长引擎"的蜕变
1. 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港股通科技指数当前市盈率仅18倍,较近五年中枢折价40%,显著低于纳斯达克(29倍)和创业板指(45倍)。
2. 资金流入形成正向循环
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超6000亿港元,科技股占比从22%升至30%。8月15日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纪录。这种"内资定价权"的提升,正在重塑港股科技股的估值体系。
3. 盈利质量持续改善
板块近三年平均ROE达14.2%,远超恒生指数(9.5%)和国企指数(10.8%)。
二、产业机遇:AI全产业链的战略卡位
1. 算力基建:国产替代与全球竞争共振
政策端,"东数西算"工程带动服务器需求(预计2025年出货量增长35%),港股通标的直接受益。
2. 智能硬件: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的双轮驱动
x宇光学车载镜头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占率28%),AxxS镜头收入占比提升至35%。这种"硬件+服务"的生态模式,使港股科技股具备消费属性的稳定性。
三、政策催化:"人工智能+"重构产业格局
1. 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实现制造业AI渗透率超40%、服务业AI应用覆盖率超60%。港股通标的将直接受益。
2. 算力基建投资加码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已募资3000亿元,重点支持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扩产。"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政策导向,使港股科技股成为"硬科技"投资的核心标的。
3. 数据要素市场化破冰
全国首个数据交易所(深圳)已上线数据产品3000余个,港股通标的如商汤科技(拥有亚洲最大多模态数据库)通过数据资产化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四、把握"三重共振"的关键节点
1.配置时机选择
左侧布局:当指数市盈率低于20倍(如昨天2025年8月29日18倍)且南向资金连续3日净流入超50亿港元时,我会启动定投(每周投入组合的2%)。
右侧加仓:在AI产品商业化落地、政策细则出台(特别是算力补贴名单公布)等信号出现时,追加10%仓位。
2.. 退出机制设计
止盈:当指数市盈率回升至25倍(较当前涨幅39%)且单日成交额放大至1000亿港元以上时,我会减持20%仓位。
止损:若指数较年内高点回撤超20%(如跌破3000点),且连续2周南向资金净流出,我会清仓避险。
五、历史镜鉴:从"科技泡沫"到"长牛起点"的启示
2018年港股科技板块因贸易摩擦下跌45%,但随后三年(2019-2021)涨幅达180%,核心驱动因素是移动互联网红利+估值修复。当前环境与彼时相似但更具结构性机会:
技术迭代加速:AI大模型的商业化速度(从实验室到落地仅需18个月)远超移动支付(5年)。
政策支持力度:"人工智能+"战略投资规模(预计2025年超5000亿元)是4G建设(3000亿元)的1.7倍。
全球化布局:港股通科技公司海外收入占比平均35%,较A股科技公司(平均15%)更具抗周期能力。
结语:在"确定性"与"弹性"之间寻找最优解
港股通科技的投资本质是用估值安全边际换取产业爆发弹性。我会采用"核心ETF(如港股通科技ETF)+精选个基(如$海富通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联接A$ )"的组合,通过定期定额投资平滑波动。
正如芒格所言:"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在港股通科技的投资中,聚焦龙头、淡化择时、控制仓位,我认为是穿越科技周期、实现超额收益的最优路径。@海富通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