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中这个节点,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创新药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跃。上半年A股市场的震荡让很多人迷茫,但创新药板块却走出了独立行情——这不是偶然,而是产业逻辑的必然。从数据看,前5个月455亿美元的出海交易额,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的80%。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交易不再是早期license-out(对外授权)的“小打小闹”,而是以PD-1抑制剂、ADC(抗体偶联药物)为代表的“全球新”药物在欧美主流市场的商业化突破。比如某药企的HER2 ADC在美国获批上市后,首月销售额就突破3亿美元,这在五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政策端的“暖风”更让这个板块有了底气。从临床试验审批周期压缩到30天,到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的“梯度包容”,再到港股通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纳入,制度正在为创新药企业铺设“快速通道”。当一个产业同时具备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空间三大要素时,它的主线地位就很难动摇。
很多人还在用老眼光看创新药——觉得就是“仿制药的升级版”,但现在的创新药早已不是“me-too”(跟随创新)的时代了。这次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中国药企有12项研究入选口头汇报,较去年增长35%,其中6项是全球首创(FIC)疗法,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已经站在了全球医药研发的第一梯队。作为长期关注医药赛道的投资者,我观察到这个板块的投资逻辑已经从“赌研发进度”变成了“看全球竞争力”。过去大家谈论医药投资,总绕不开“某款药物临床能否成功”;而现在更核心的考量是,企业的研发管线有没有“全球话语权”——比如能不能在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评中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能不能进入欧洲的医保目录。
举个例子,某头部药企的BTK抑制剂不仅在国内获批,还通过license-in(引进授权)反向输出到欧洲,这种“双向流动”正是创新药国际化的高级形态。当中国创新药从“卖产品”变成“卖技术”,它的估值体系就该向国际巨头看齐了。
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持有医药主题基金,但这两年我一直在跟踪创新药赛道的发展。看着某款CAR-T疗法对实体瘤的客观缓解率(ORR)从早期的30%提升到如今的78%,比国际同类产品高出20个百分点;看着曾经依赖进口的靶向药,现在中国药企能做出更优效的版本——这些技术突破让我逐渐明白,创新药的价值不在于短期波动,而在于长期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振。
下半年的市场或许还会有震荡,但创新药的“主线光芒”不会被掩盖。那些能在全球竞争中持续产出“硬核创新”的企业,终会像20年前的互联网巨头一样,成为资本市场的新锚点。而通过布局相关ETF联接基金,或许正是普通投资者分享这个赛道成长红利的稳妥方式。@汇添富基金
#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
#汇财友道#
#创新药赛道持续活跃 行情空间有多大?#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