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巴菲特股东大会上,这位投资大师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呈现出"战略肯定与战术谨慎"的复杂平衡。通过对其发言及伯克希尔实际操作的解构,我们可以提炼出对中国资产的核心判断逻辑,以及本土投资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对中国资产的评价
巴菲特对中国市场的认知框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迭代:早期将中国视为"新兴市场成长股试验田",中期因会计准则差异转向保守,当前则进入"结构性重估期"。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
1. 长期价值锚点:明确肯定中国消费市场规模(14亿人口)与新能源产业链效率(如比亚迪案例)的全球竞争力,认为这是"不可忽视的系统性机会"。
2. 风险对冲机制:通过日本商社间接持有中国稀土进口份额(三井物产占中日总量24%),构建"中国技术+东南亚制造+日本物流"的三角架构,以规避中美直接对抗风险。
3. 估值修正模型:接班人阿贝尔提出"新估值框架",要求中国资产ROE>15%且市盈率<欧美同行60%,并引入ESG合规成本系数(如宁德时代需扣除碳关税成本)。
这种"宏观看好+微观审慎"的态度,在伯克希尔2024年清仓比亚迪(16年获利19倍)却保留15亿美元消费龙头观察仓(茅台、美团)的操作中得到印证。
中国投资者值得学习的金句
巴菲特虽未直接使用"中国"关键词,但其对全球经济的判断暗含对中国市场的深刻洞察:
1. "贸易不应成为武器":批判关税工具的短视性,强调"其他国家越繁荣,美国越安全"的共生逻辑,这为理解中美经贸关系提供新视角。
2. "现金是战略资产":3477亿美元现金储备的创纪录持有,揭示"宁缺毋滥"的投资哲学,对A股投资者应对震荡市具有启示——高股息资产正成为新时代"类债券"避风港。
3. "耐心等待击球区":坦言"一生值得下注的机会不超过五次",映射到A股即需在"新质生产力"(如AI、新能源)与"统一大市场"(如消费升级)中捕捉制度性红利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