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行情主线是哪个?#
刚领第一笔实习工资时,我对着银行卡里的数字发呆——这钱该怎么花?存起来怕贬值,乱买又怕踩坑。作为刚走出校园的“社会新鲜人”,投资对我来说曾是本看不懂的天书,直到最近扒了一堆行业报告、听了3场基金分享会,才慢慢摸到点门道。今天想聊聊我对2025年下半年投资的思考,尤其是那个让我越研究越上头的赛道:创新药。

从奶奶的药盒里,我看懂了“创新药”的分量
第一次认真关注创新药,是去年陪奶奶去复诊。她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以前吃的进口药一盒要小两千,吃完还总恶心。但去年医生换了种国产新药,不仅副作用小了一半,价格还便宜了近三成。奶奶说“现在治病不那么心疼钱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创新药”不是新闻里的冰冷词汇,是真能落在普通人生活里的温度。
后来翻资料才知道,这几年中国创新药早就不是“仿制药代名词”了。今年上半年刷到“创新药license-out首付款破纪录”的新闻时,我盯着屏幕里的数字愣了半天——单笔首付款超15亿美元!这不是简单的生意,是国际市场在给中国创新药的技术投票啊。

为什么刚入社会的我敢押注这个赛道?
- 需求端太:小区里遛弯的老人越来越多,我妈总说“现在生不起病,但更怕没好药”。人口老龄化摆在这儿,肿瘤、慢性病的新药需求只会涨不会跌,这是最扎实的基本面。
- 政策在撑腰:之前总听人说“创新药审批慢”,但这两年医保谈判、优先审评通道越来越顺,就像给行业开了“绿灯”。今年医保目录调整,又有14个国产创新药进了名单,既让患者用得起,也让企业有动力接着研发,这是良性循环。
- 中国药企在“闯关”:以前总觉得“高端药都是欧美做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我跟着学长看财报,发现恒瑞、百济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早就超过20%,比很多互联网公司还敢砸钱。更牛的是“出海”——把药卖到欧美、日韩,赚美金的同时,还能倒逼自己的研发标准向国际看齐。
作为没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我更信“慢慢来”的力量。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可能今天看到的利好,要等3-5年才能真正兑现业绩。但正因为这样,它才不容易被短期市场情绪带偏,适合我们这种想赚“时间复利”的人。

我的投资小算盘:定投+长期持有,为啥适合新手?
刚开始研究投资时,我总想着“能不能找个涨得快的”,后来被学长泼了冷水:“刚工作的人,抗风险能力其实最弱——手里的钱可能是应急储备,也可能要交房租,一旦亏了影响生活。”
琢磨了很久,定投成了我的首选:
- 门槛低:像富国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ETF联接C,最低10块就能投,发工资那天顺手扣一笔,完全不影响生活质量。
- 不用择时:我哪懂什么“高点低点”?定投就像“少吃多餐”,跌的时候多买几份,涨的时候少买几份,长期下来成本能摊平,对新手太友好了。
- 和行业节奏匹配:医疗保健板块本来就有周期性,可能某几个月受政策影响跌一跌,但长期看人口老龄化、创新升级的趋势不变。定投能帮我“熬”过波动,等行业红利释放。

为啥选这支?我扒了它的持仓,前十大重仓股里有不少港股通的医疗龙头——既有做创新药研发的,也有搞医疗器械、CXO(医药研发外包)的,相当于把整个医疗保健产业链的优质公司打包了。对我这种没时间研究个股的人来说,买ETF就像“请专业团队帮我挑菜”,省心。
而且港股通的标的很有意思:一方面,很多中国创新药企在港股上市,能直接分享它们的成长;另一方面,港股市场更国际化,估值有时候比A股低,现在买相当于“捡点便宜”。富国基金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也挺扎实,之前看他们的报告,对创新药出海的逻辑分析得特别细,感觉交给他们放心。

写在最后:投资像攒学分,急不得但要认真
前几天跟导师聊天,他说:“你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中国的创新产业正在从‘跟跑’变‘领跑’,创新药就是其中之一。但赚这种钱,得有‘学生心态’:先理解行业的底层逻辑,再慢慢实践,别想着毕了业就当学霸。”
深以为然。我现在每天花10分钟看医药新闻,周末翻一翻基金季报,慢慢从“看股价涨跌”变成“看公司研发管线进展”“看License-out的合作方实力”。看到中国创新药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认可,心里其实有点小骄傲——这不仅是投资,也是在为中国的科技进步投票啊。

如果你也是刚入社会的“投资小白”,不妨从自己能理解的赛道入手。创新药可能不是短期内最“炫”的选择,但它背后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有不断突破的技术、有越来越强的中国力量。
慢慢来,总会有收获的。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投资心得,我们一起攒经验、避坑~ 毕竟,赚钱的路上,有人同行才更有动力呀!@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股吧话题 @天天基金创作者中心
#稀土价值重估持续!上涨空间有多大?# #OpenAI发布重磅产品ChatGPT Agent# #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 特朗普签字即生效# #创新药赛道持续活跃 行情空间有多大?# #国常会三箭齐发!内循环攻坚破堵点#
